新闻提示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透露,医院将实行医保定点标准准入制度,2007年首先实行退出机制。针对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将推行医保定点医院准入制度。通过制度缩短市民在医院排队的时间,同时规范药价公示行为。
本报评论员程赤兵
医保定点,好比医院的“福利户口”。就像丁副市长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医保的认可,那么医院会失去不少人的信任,收入也会锐减。实行退出与准入制度、废除终身制,的确是让医院降低费用、提高服务质量的好办法。
但这件事情应该由谁说了算呢?
一旦新的制度实施,必将设立一个公开的门槛,例如对排队时间的限定,对医院内部管理的限定等。达到这个标准的,便进入医保“圈子”之内,达不到的,请君出局。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每个医院的环境、条件是不一样的。它们的覆盖范围不同,就诊人数不同,甚至科室之间也有很大不同———比如在同仁医院看眼科,排队时间长几乎是肯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给医保圈子设定一个统一的门槛的确是件难事。门槛过低,设了等同没设,一些服务质量差的医院照样鱼目混珠;门槛高了,难免无法适应千差万别的情况,制度的贯彻便面临着很大的难处。这么一想,准入与退出制度,是一件说着容易做着难的事情。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许多有医保的患者,习惯到固定的医院,甚至找固定的医生看病。而医保手册上医院的变化,也是以年度为限的。如果“年底就有医院退出”,那么这些患者就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会遇到困难。所以说,“门槛”与“善后”,是这项制度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所在。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建立一个“患者监督”的体系。由独立的监督部门将标准公之于众后,发放调查表格,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评判的标准,则是满意度的百分比。医院做得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卫生局,也不是医院自己,更不是检查团,而恰恰是患者及家属。给他们一个表达意愿的渠道,让他们参与到评定中来,根据他们的意见来决定出示黄牌还是红牌。只有这样做,才可能使医患双方都感到公平,让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目的顺利达到。
准入与退出机制,是北京市的首创。因为是首创,就更有理由把制度做得完善,让它成为一个样板。流于形式,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见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