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戴刚摄影/本报记者孙岩
2006年11月份,“国家助学金”发到了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03级1班。在这个有30多名学生的班里,有4名贫困学生申请领取这份助学金,可是这个班却只被分配到了3个领取助学金的名额。
刘宁的一番话令同学们既感动又敬佩:“虽然我也很贫困,这1500元相当于我一个学期的学费,我也很需要这笔钱,但是,从我进大学起,得到学校和同学的很多帮助,我不能再向国家和学校伸手要钱了,我要用我的劳动换取学业的成功,用知识回报社会,将这笔钱发给更需要它的同学吧!”
一个孤儿的大学梦
2000年,对刘宁来说是一个不幸的年头,一年里他相继失去了两位最爱的亲人———父亲和母亲。这次变故,让当时正在读高中一年级的刘宁痛不欲生的同时,更多地体会到“前途渺茫”的含义。
刘宁的家在河南洛阳的一个乡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父母含辛茹苦地供养着兄弟三人上学。2000年1月,母亲因肝癌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兄弟三人还没有从悲痛中挣扎出来,父亲在同年的5月份,因为一场车祸永离人世。不到半年,兄弟三人成了孤儿。
此时,兄弟三人都在寄宿学校上学,刘宁和哥哥在读高中一年级,弟弟刚刚上初中。在三人中,刘宁的学习成绩最好,学校的老师们都认为刘宁一定能考上一所好大学。能够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也是刘宁的一个心愿和梦想。
兄弟三人突然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能让哥哥和弟弟继续上学,刘宁放弃了自己考大学的梦想,偷偷地到城里的工地上去打工,将工资给哥哥和弟弟寄去。带着满手的水疱回到课堂,他的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得知他打算休学到城里打工,苦口婆心地劝说他。班主任又将刘宁的情况告诉给了校长,经过研究,校长决定免除刘宁的学杂费,并让刘宁承担起学校食堂打杂的工作。从此,刘宁上学不仅不用交任何费用,还能得到一份工资。班主任还经常带刘宁回自己家改善伙食,将自己孩子的衣服给他穿,并组织其他同学为刘宁捐款。就这样,刘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读完高中,2003年考上了东北农业大学。
为半份菜险些退学
捧着录取通知书,刘宁着实欣喜了一段时间,可是很快他又陷入烦恼当中。每年3000多元的学费,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刘宁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巨款。这时,老师和同学还有村里的乡亲再一次向他伸出了关爱之手。在大家的帮助下,刘宁怀揣着5000元钱来到东北农业大学报到。
可是在校园的第一天生活,就让刘宁有了退学的想法。刘宁交完学费、杂费和购买了学习资料后,兜里只剩下了几百元,这将是他全部生活费。他第一次走进大学的食堂,怯生生地要了半份炒鸡蛋和一个馒头,结果花掉两元三角七分钱。这些钱是他在农村一天的伙食费。刘宁看了看食堂的菜价单,又数了数手里的钱,想着家里读书的兄弟,一咬牙找到辅导员,说出了想退学的想法。辅导员不同意,鼓励他战胜困难,告诉他,可以帮助他申请助学金,到了下个学期还可以申请学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刘宁留在了校园里,开始他节俭的学习生活。
刘宁发现每到中午下课的时候,就有一些学生打扫教室的卫生。经过打听刘宁知道,这些同学干的是学校内勤工俭学的工作,每个月可以得到180元的报酬。180元,那是自己一个月的伙食费啊!可是学校规定刚入学的新生不能申请学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团委的杨老师知道了刘宁的情况,学校破例为他这个刚入学的新生安排了一份打扫教室的工作。
从此,刘宁每天都要打扫两遍教室,早晨5点多就要起床。由于刘宁对工作认真负责,高年级的同学如果在校外有其他的勤工俭学工作,也都喜欢找他帮着干。刘宁的生活一下忙了起来,平时每天打扫教室,休息日做兼职和为饭店送外卖,这些工作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
2004年,刘宁的哥哥考上了西安石油大学;2005年弟弟也考上郑州畜牧业高等专科学校。刘宁知道像他们这种家庭条件的新生,刚入学时生活很难。于是他就将平时勤工俭学所积攒下来的钱,给哥哥和弟弟寄去。
由于刘宁学习成绩优秀,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他被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任命为大学生科技服务部临床组副组长。还担任东北农业大学助学中心的负责人。不仅如此,他还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多项奖学金。
怀揣感恩的心
刘宁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在得到别人很多帮助后,他开始思索怎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去回报社会。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宁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个叫“麦田计划”的民间组织。通过了解刘宁得知,这个组织旨在帮助那些边境地区的失学儿童。刘宁想,要是将这个组织的活动在哈尔滨开展起来,会有很多的哈尔滨失学儿童得到帮助。于是他同这个组织的发起者取得了联系,并提出了希望在哈尔滨建立一个“麦田计划”的志愿者服务站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方并没有答应刘宁。
虽然“麦田计划”在哈尔滨没有开展起来,但是刘宁没有放弃想要帮助别人的想法。他在学校组织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到学校附近的社区,给那里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当义务家教。刘宁和同学们的行动,得到了学校周围群众的好评。类似这样的事刘宁还做了很多。他经常将自己的一些兼职工作让给别的贫困学生做,将这些挣钱的机会让给别人。每到这时他总说:“我觉得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份工作。”有一次刘宁在打扫教室的时候,看到另一个打扫教室的同学衣着单薄,他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羽绒服给那名同学穿上,自己每天只穿着球衣上课。
在农业大学的一期校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一名93级校友因患白血病无钱医治的报道。刘宁看到报道后,跑到校报办公室为这名从没见过面的校友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对于刘宁这样的举动,很多同学都不理解。同学问刘宁说:“你的学费、生活费都要靠自己辛辛苦苦赚来,为什么要把这些来之不易的钱,全部捐给那个你不认识的人呢?”刘宁却说:“世界就应该充满爱,我不想看到那名校友的孩子,像我一样失去父亲……”
刘宁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学是贫穷的最后一站,你一定要在这最后一站里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刘宁不仅是这样说的,也同样是这样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