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统计,全球最大的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2006年共拍出1.9亿美元亚洲当代艺术品。在纽约、伦敦、香港,一系列打破拍卖纪录的当代艺术品大多来自中国。
500美元到270万美元
去年11月,43岁的刘小东以270万美元的价格向一位中国企业家售出《三峡新移民》,创下1979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最高价。
| |
同拍卖价格一起飙升的,还有数以百计的新艺术媒体、画廊、私人艺术博物馆在北京和上海遍地开花。中国的拍卖行对传统水墨画的关注也逐渐转入当代实验艺术。
西方画廊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签约一些不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影像作品甚至都能开出每幅1万美元以上的高价,知名画家的背后更是排满了着急等待的商人。而古根海姆和蓬皮杜也打算在中国开设分支。
“正在中国发生的,20世纪的欧洲也曾经历过,”在伦敦和纽约都有画廊、专攻亚洲当代艺术的收藏家和商人迈克尔·哥德休斯说,“那里将有一场艺术革新。”
但这也意味着艺术市场挤进了更多的泡沫和投机,那谁是真正的收藏者?拍卖行“卖艺术品就像卖卷心菜”,沪申画廊总监翁菱告诉《纽约时报》记者。
1990年代,许多艺术家为了生存而挣扎,一幅作品能卖到500美元都值得额手称庆。现在一切都变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早就蜕变成了“艺术资本家”,穿着Gucci和Ferragamo频频亮相于各大场合。
一流博物馆出手谨慎
48岁的张晓刚成功“捕获”了国际藏家,价格一路飙升。去年10月,英国著名当代艺术收藏家萨奇在伦敦以150万美元买入张晓刚的一件作品。11月,张晓刚1993年作品《天安门广场》在香港以230万美元售给私人藏家。
这样的价格飙升正常吗?“我还没有看到有什么能够阻止这上升的势头,”前任瑞士驻华大使、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里·希克说,“越来越多的人掉进了这个市场。”
但哥德休斯坚持,那只是一个更加繁荣景象的开始。“我不认为这是个泡沫,市场上有很多投机者,但在中国,10个20个或者30个买家,他们身家上亿,你只需要有10个进入了艺术市场,就托起了价格。”他补充说,“另外,令人惊讶的事实是那里没有专门购买中国艺术品的西方博物馆。古根海姆、泰特现代、MoMA,他们还都在观望。”博物馆守望着,一些成长起来的国际收藏家也眼巴巴地望着中国艺术。
“2005年的苏富比展览后,我刚刚踏入这个市场,”加利福尼亚商人赫斯奇以收藏欧美当代艺术品出名,“人们说勿失良机。”于是,赫斯奇通过网络和电话委托买入了40幅作品,其中就包括王广义和刘小东的作品。
不理惯例自创规矩
一些评论认为,人们的注意力被高昂的价格所吸引势必带来艺术家们创造力的下降,他们会一直遵循着自己那些带来高价作品的路数一路前行,而忽略开创新领域。一些艺术家甚至雇佣团队,生产线般流水作画。
纽约摄影国际艺术中心馆长克里斯托福·菲利普的中国之行让他大为吃惊:“我去参观了北京一位著名画家的画室,艺术家不在那里,但我看到了一堆半成品的画作,一群看上去来自乡下的年轻女人正在往上面抹颜色。我感到了一丝不安。”
一些中国艺术家置国际惯例于不顾,直接介入拍卖市场。他们派代表到拍卖行,出价哄抬自己的作品价格,美其名曰“保护自己的作品价格”。
“现在比十年前好多了,”上海香格纳画廊劳伦斯说,“那时,许多艺术家受画廊委托画画。现在许多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思索得更深入,他们最后也获得了应该得到的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