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发挥社会帮困力量化解信访问题
新年元旦刚过,杨浦区居民赵女士满怀感激地给信访干部老林打来电话:“孩子读书安心了,还打了入团报告。是你们的帮助,让我们全家有了新的生活。”
几年前,赵女士还是个为孩子的医疗问题而不停上访的信访人。
| |
早早退了休的赵女士,丈夫因患脑梗病卧在床,很难负担今后为孩子种植牙齿所需的10余万元费用。于是,小王与小杨两家都上了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赔偿医疗费等其他费用。杨浦区法院审理后,认为双方都有过失,依法作出互为赔偿医疗费等其他费用的判决。但对小王的牙齿今后还需继续治疗的治疗费,待实际发生后再作处理。赵女士不服判决上诉,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情绪激动的赵女士无法面对自家的困难和孩子的痛苦面庞,一急之下就走上了上访之路。
赵女士不仅向市里各级有关部门信访,还去了最高法院。赵女士的上访得到涉法涉诉信访部门的关心,通过审视案子,认为判决是依法作出的,应当维持,但是赵女士一家的困难又是现实的。如何维护法律权威,又把老百姓的困难放在心上?杨浦区法院承担起了化解赵女士信访问题的工作,他们希望能发挥社会帮困的力量,共同为赵女士排忧解难。
杨浦区有关部门支持区法院的想法。于是,一个化解赵女士信访问题的工作小组出现了,变赵女士信访为登门接访。杨浦区有关部门为解决赵女士的帮困经费四处奔走。春去秋来,不知多少次协调、解释、汇报、落实,终于筹集到能为孩子成年后种植牙齿的费用。当费用最后集中时,大家为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最大的现实难题而喜悦万分。
钱最终送到了赵女士的手中,赵女士满含热泪,此时她相信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困难群众的疾苦。那天,天下起大雨,当工作组同志离去时,她久久地站在雨中,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本报记者 王宝来 通讯员 宋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