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瑾)五年来我市经济保持了13%以上的增速;去年市民的安全感提高了3.6个百分点;市民反映强烈的“行路难、如厕难、加气难、乘车难”等问题得到缓解……过去的五年,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究竟取得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昨日市委书记孙清云在报告中,从八大方面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回顾。
| |
孙清云在《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五年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
发展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明确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五大主导产业”和“四区两基地”的发展重点,形成了保护古城风貌、彰显西安特色的建设思路。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五年来,我市经济保持了13%以上的增速,预计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14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00美元,全市财政总收入236.83亿元。
城市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完成了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五年累计完成城建投资368.2亿元。二环路全线贯通并实现立交化,绕城高速、高架快速干道一期相继建成,三环路主线基本建成,地铁项目实验段开工,拉大了城市骨架,拓展了城市空间。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等项目相继建成,顺城巷改造进展顺利。改造背街小巷779条,新建拓宽城区主次干道110条,新建和改造公厕825座,一大批市政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市民反映强烈的“行路难、如厕难、加气难、乘车难”等问题得到缓解。“大水大绿”和“蓝天碧水”工程成效显著,近两年良好以上天数稳定在290天左右,新增水面上万亩,新增林地近60万亩。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创卫”“创模”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全部免除农业税,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重要成果。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吸引外资能力明显增强,西安出口加工区A、B两区先后封关运行,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外资项目落户我市。成功举办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大会、首届欧亚经济论坛、首届丝绸之路投资论坛、2006秋季糖酒商品交易会、第二届中国国际餐博会、“人文奥运·盛典西安”等大型国际会议和会展活动。国际航线达到27条,获得了“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泰国领事办在西安设立。西咸经济一体化、与陕南、陕北的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五年新增就业36.59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14万人。高度重视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下气力解决了7000多户居民的拆迁安置遗留问题。使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3.1%和53%,人均住房面积增加4.6平方米。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得到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壮大。扎实推进“平安西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市民的安全感提高了3.6个百分点,增幅名列全省第一。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一大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狠抓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王书田、李增亮、任宏茂、邓菊梅等一批先进典型。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孙清云指出,开拓创新的五年历程,丰富多彩的工作实践,使我们得到许多宝贵启示: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牢牢抓住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亲民爱民。———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
——必须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