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西宁1月7日电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已经使青海农民步入特色种养业新轨道。刚刚过去的一年,青海省由于各地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使原来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科技化、多品种的现代农业,全省涌现出近四分之一特色种养村,带动全省360多万农牧民出现争先恐后抓特色、增效益的良好局面。
2006年,青海省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手段,形成了一批以胡萝卜、鸡腿红葱、紫皮大蒜等蔬菜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专业乡。据统计,全省已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村400多个,带动8万农户,从中获利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40%以上。乐都县川水地区形成了70多个温棚蔬菜、地膜洋芋和紫皮大蒜生产专业村,全县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68.2%;循化县种植线辣椒1.8万亩,产量达2200多万公斤,线辣椒种植户人均实现纯收入600多元,目前部分产品已远销国外。全省一年间安排资金2000万元,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万栋,涉及6州1市1地的27个县(市、区),并确定12个特色农业生产示范点。重点突出了蔬菜、食用菌、特色果品三个主导产业,重点培育辣椒、油桃、球根花卉等8个特色经济作物,落实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达20万亩,极大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狐狸、貉子、藏獒、马鹿、乌鸡、鸽子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也逐渐成了农牧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在城北区天山马鹿特色养殖场,每年仅出售鹿血、鹿茸等产品,收入达30多万元。
(郅振璞林萍)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