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岁伊始,《京闻沪语》专栏特别对中国的股评市场和股评文化做些点评,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有太多的理由:
首先,哪些人在评论股市、以怎样的思维方式评论股市,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传播股市评论,不仅关乎股市参与者的利益,也关系着股市的公众形象,关系着社会风气的建树和维护。
| |
我国股市担当着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历史责任,并且,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股市是集纳全社会众多资源的重要场所。因此,股市评论搞得好,是投资公众之福;股市评论混乱不堪,是投资公众之祸。
其次,中国股市的治理思路一度出现紊乱,向社会传递了错误信号,危害到资本市场的建设。
股市是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而中国股市运行的历史相对短暂,人们对其基本功能、运行模式、监管体系以及升级动力、风险分类等还有很多认识上的盲区。有的人虽有经验但不能与本土实际对接,有的人太重眼前实惠忽略了机制累积,有的人骂得痛快但不明就里,有的人积极推动但对困难估计不足。这些问题固然不可避免,但低档次股评大行其道,也是造成治理思路一度紊乱的重要原因。
第三,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一手硬一手软”,那么,一旦道德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可能会对社会稳定和民生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我们在努力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断然不可忽视文化等软实力的建设。资本市场的各个参与者如何看待其中的矛盾,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制定规则,如何承担责任和义务,是观察一个国家市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股市参与者并非独立的一群人,而是承载各种社会力量的载体。并且,一般而言,由于资本市场具有高风险性,股市参与者的才智、财富指标是比较良好的。所以,讲软实力建设,理应更多地重视资本市场文化建设。
在我国16年多的股市发展史上,股评人确实是一道风景线。他们多以激昂的语调、鼓惑性的词汇、近乎神奇的推荐示人,频频在电台、电视台露面。从事证券投资时间较长的人知道,所谓“会咬的狗不叫”这句至理名言,在证券市场一样有效。为写股评、发股评疲于奔命的人,鲜有对股市研究深刻的。
不认真研究宏观经济和行业运行的情况,不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不认真研究股市治理的方略和技术,不认真研究外国股市和中国股市的阶段性特点,撰写、发表不负责任的股评文章,这对于一个亟待发展资本市场的国度来说,危害是巨大的。
客观地说,无论早期上市的公司,还是新近上市的公司,其主体是健康的,业绩是不断增长的。由于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大股东不当干预、外部约束不足等系统性原因,上市公司群体处于系统风险之中,人们很难对其价值作出完整的评估。国内众多股评在揭示上市公司价值方面,建树甚微。
由于同样的原因,在资本市场发展遭遇重大波折的时刻,众多股评人也鲜有拿出良药者,漫骂或者怨天尤人者居多。还有的坐“顺水船”,不顾客观情况,盲目否定我国上市公司、证券机构、监管体系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建设,附和“推倒重来”说。当国家下决心重振资本市场的时刻,他们也鲜有人能够预见市场即将实现重大转折。
股评如同其他任何言论一样,言之有据,据之凿凿,才是通理。提高股市评论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应当作为资本市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公众须明确股评人的诚信标准,股评人则应自觉地提高专业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