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通过以此织成的网来打捞过去。考古,凭藉着来自于历史的点点滴滴,通过科学的勘探、发掘、证实或反驳,并不断突破着既有的对过去的认识。日前,我省六安市西汉双墩“六安王”大墓的现身,使汉代历史研究的突破成为可能。
| |
据杨所长介绍,尽管近年来我省发现的汉墓(群)数量较多,如1992年发掘的天长市三角圩古墓群等,但“六安王”墓无疑是近十几年来已发现的单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汉墓,而其“黄肠题凑”的墓葬结构更是我省考古史上的首例,对研究汉代诸侯王室的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黄肠题凑’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黄肠’是指墓葬中椁的材料和颜色:采用柏木的姜黄色心材;‘题凑’是指墓葬中椁的形式和结构:将黄色柏木心材端头朝向内方,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就目前出土的部分铠甲片来看,葬者应为男性,并且出土的铜壶上刻有‘共府’铭文,而第一代‘六安王’刘庆为‘恭王’,死后谥‘共’,因此基本可以认定墓主为刘庆。”杨所长如是说,“目前,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在外藏室,随即将进行最后的开棺发掘,开掘工作会在最近几天完成。因为墓葬在唐代时曾遭盗墓,盗墓者已进入主室棺椁内,棺内平衡环境遭破坏,因此是否能找到进一步确定墓主身份的其他葬品还很难说。”
我国考古工作一直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原则,因此我省文物部门虽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知此处双墩墓的存在,但一直没有实施主动发掘,后为配合合肥至武汉铁路的建设,省文物考古所从2006年3月起开始对双墩一号墓进行保护性抢救开掘工作。尽管之前对此墓已有所了解,但随着王墓真正面目的不断现世,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还是给了工作人员一个大惊喜。开掘人员在墓葬封土西侧发现三座并列小型汉墓、西南发现一座车马坑、东北发现一残坑,出土文物有鼎、壶、五铢钱和金箔银箔等。墓葬封土高11米,墓葬平面呈“中”字形,东西向,由前后墓道、墓室组成,全长45米。墓室内为“黄肠题凑”结构,东面为门,“题凑”内有木椁、石椁各一,石椁内有双层木套棺。“题凑”外西、南、北面各有一外藏室,用方木构筑,保存较好。
鉴于“六安王”墓的规格之高,国家及省有关专家认为,在墓葬周围应该还会有其他具有考古价值的新发现,从而与尚未开发的双墩北墓构成一个整体。省文物局、省考古所及六安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较早对墓葬现场及出土文物采取积极保护措施,并将进一步扩大勘探调查范围,以弄清王陵整体布局、实施更系统完善的保护工作。(王慧慧、张大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