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贫困学子回家过年之综述
1/4贫困生怕与同学谈钱
逐步实行的高校收费政策带来贫困生激增,受助贫困生愿回馈社会
“那个女孩腿很细,来到了两名女生吃剩扔下的餐盒旁边,像是在找什么东西。
2004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的BBS上,一名目击上述情景的学生贴下这样的帖子。
2004年12月初,类似的帖子出现在南京大学网站上,跟帖达万余个。此前,“如何面对贫苦?”这样的话题频频出现在一些高校的校报和演讲台上。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样的贫困生在每个高校基本上都存在。”中国农业大学一名在校生这么说。公共食堂里,他曾看见一名男生一连喝了三大碗免费汤。
年末,在校生即将返家的时候,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人数激增
1998年到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贫困生的比例从16%激增到41%.在对北京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调查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发现,贫困生比例增速令人担忧。调查还发现,月生活费低于90元的特困生的比例,从1998年的6.2%增至12.3%.
官方的说法是,在校贫困生的比例为20%,约240万;特困生则为5%-10%,约160万。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坦言,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有些家庭的收入难以支撑学生在校学习;尤其是在中国的普通高校中,有50%学生来自农村,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说农民的家庭收入普遍较低、特殊的自然灾害等,都会造成他们上学困难;另外近年来才逐步实行的高校收费政策在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上学的负担,可能会导致个别学生因家庭困难上不了学。
在采访中,数十名贫困生代表的情况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大多来自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四川、河南等地的农村,家境本就贫寒,天灾侵扰、父母多病甚至亡故更是雪上加霜。学费高、北京消费水平难以承受,大学没读完,家里已经是债台高筑。
贫困严重影响学业
20元,是小龙(化名)身上的全部积蓄。报考六级,还是留下来当一个星期的生活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小龙。
在北京的高校里,像小龙这样一个月生活费不足100元的特困生不在少数。
2004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完成的一份针对1000名贫困女大学生状况的调查显示,每个月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28.7%,月支出在200元以上的仅占7.6%.
经济的贫困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学生正常的学业。
调查显示,吃饭以外的消费,13.7%的贫困女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在20元以下。6.6%的贫困女生生活特别困难,不能继续上学。
贫困产生心理隔膜
室友提出买电视机,小龙立即表示反对;室友提议一起吃饭,小龙不愿去。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流传于某些高校中的顺口溜。
一个数据显示:海淀区高校本专科学生中3000多人拥有驾驶执照,拥有私人轿车的就超过300辆,有蓝鸟、帕萨特、奔驰等中高档轿车。
相比之下,贫困,让小龙这样的贫困生和同学“格格不入”。因此,在同学眼里,小龙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合群”。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8.1%的贫困生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的事。
同时,限于经济原因,不少贫困生较少打电话回家与家人交流,放寒暑假时他们也多数选择了一人做多份家教、争取多个勤工俭学机会等等。
事实上,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早已开始,目前已初步建立起由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贫困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内容组成的资助体系,另外还对西部特困生制定了诸多帮扶措施。
本报委托调查公司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对于各方的关心和资助,他们心怀感激并决心毕业后通过工作来回馈社会。当问到“今后的愿望是什么”时,很多大学生表示愿意从事教师、公务员等为公众服务的工作;还有的表示愿意去贫困的地区去工作,为解决贫穷的社会问题而努力。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