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十几年来的收藏成果,郝玉平一脸幸福。商报记者丁洁/摄 |
大河网讯 郑州一市民欲建日记博物馆 郝玉平钟情日记20年驻马店一官员慕名寄来反腐日记
河南商报报道:(见习记者卢艳艳)家住郑州市文北社区37岁的郝玉平,写日记20年了,收藏日记16年,许多人慕名给他寄来日记收藏,他家成了个日记“博物馆”。
卧室贴满报载日记
1987年,17岁的郝玉平开始写日记,那年他读高一。跟谁生闷气了、有什么事想不明白了,一写在日记本上,烦恼有了寄托,心情也变得明朗了。
199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别人日记也另有一番情趣。此后,他边写日记,边收藏日记。郝玉平说,日记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看这样的日记像与这些经历了磨难的人对话,情操能得到提升,感觉很充实。
郝玉平做地质勘察工作,他出差全国各地回家后的最大收获,就是旅行袋里买回的一堆报刊。16年来,他收集到各种在期刊、杂志、报纸上公开发表的日记上万篇。
在儿子小钢30多平方米的卧室里,名人日记剪报张贴了一墙。有恽代英日记、李敖软禁日记、东史郎日记等,还有郝玉平自己发表在报刊上的日记文章。
想建个日记博物馆
郝玉平不断在《日记报》等刊物上发表日记体文章,已在业界小有名气,许多人慕名给他送来日记收藏。驻马店汝南县一纪委官员曾给他寄来“反腐日记”,天才小作家豆蔻的母亲杨叶紫也给他寄来了培养豆蔻成长的日记。
第三届全国日记论坛会曾邀请郝玉平参加,他还通过日记协会认识了很多日记爱好者,还有很多人将一些珍贵的日记寄给他收藏。“现在,我正在筹划着成立个河南日记协会,建立个日记博物馆。”
郝玉平说,现在人都去写博客了,写日记的人越来越少,或许若干年后,日记将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此时,日记的载体——日记本将变得弥足珍贵。“我想建个日记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事件背后的故事。”
“日记是第二双眼”
郝玉平说,他写日记20年了,几乎一天也没落下,如果某天有事没写,他一定第二天及时补上。
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都爱上了写日记。儿子小钢只有10岁,却有4年的日记史,妻子徐女士也日日写,书柜里,藏着一家人的50多本日记。
郝玉平常常出差,日记成了他的第二双眼。“看看他们的日记,我就知道他们在家里做什么。”郝玉平说,他不能常常在孩子身边,但胜似在孩子身边。
孩子不想学习时,郝玉平就和他一块儿看墙上贴着的《马燕日记》,告诉他贫困地区的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催他上进。“这么多年,我和妻子几乎没红过脸,家庭很和睦,多谢了家庭日记。”
邀您讲述和日记有关的故事
现在还有多少人坚持写日记?记者随机采访了13人,几乎很少有人写,8人偶尔写博客,但都称太忙,日记连“月记”也算不上。
在生活日益远离纸质媒介的今天,如果您有一段和日记有关的不得不说的故事和回忆,如果您也保留有写日记的爱好,想与日记收藏家郝玉平交流,请与本报记者卢艳艳联系,电话:13598088304,也可致电本报热线电话(0371)65582345。
(责任编辑:梅智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