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双手,留住那片夕阳
北京市第四中学 段婧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这不仅是诗人对于即将流逝的一天的恋恋不舍,更是多少老人对于步入暮年的无奈。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并不那么美丽、那么完整。
小时候总是很羡慕这些退休在家的老人,有儿女的照料、有悠闲的生活,不用忙碌奔波,更没有作业考试,又何来无奈呢?现在想想,这样的想法或许过于稚嫩,也过于理想了。
前几天和同学到一家敬老院去做志愿者,短短几个小时下来,对老人们的这份无奈更加理解,同时也更加愧疚。
这是一家不小的敬老院,约有一百多老人,这些老人大多身患疾病,有些是生理上的,有些是精神上的。太阳渐高,老人们都从房间里出来了,有架着双拐的,有坐着轮椅的,还有互相搀扶的。我们立刻赶过去帮忙,并陪他们在院子里边聊天边晒太阳。
我过去搀扶一个老奶奶,并笑着说“您好”,却突然被她一把拉过去,不停地念着歌谣。我有些不知所措,却还是耐心地听着,隐隐约约听出了些头绪。“养儿不防老啊……孩子他娘在哪里啊……何时回家啊……”这听似是疯言疯语,却透着这老人对家、对儿女的思念。这思念如此之深,以至于占去了她仅有的理智。这歌谣,听着让人心酸。
另一位老大爷则乐观得很。他好像明白很多事,也总讲笑话逗我们笑。接到我们送去的月饼时还脱口而出“Thank you very
much!”可当我问到他家里的情况时,他却敛起了笑容,低下头看着自己的双手,眼神黯淡得似乎什么都看不见,又似乎能看得很远。“咳,不提也罢……”老人的这句话让我先是诧异,接着又沉思良久。
在走廊里,我看到一位老人坐在窗边正往外看。我走过去问:“今天天气这么好,您为什么不出去走走呢?”老人叹了一口气,说到:“半身不遂多少年了,哪走得了啊。”我蹲下来帮她按摩已经丧失行动能力的左手和左腿,又问:“您在这多少年啦?”“快两年了,我家拆迁,儿女都搬家了,把我一个人仍在这儿。他们谁也没像你这样帮我揉腿啊!”说着,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我立刻安慰她说“您得高兴,心情好了,病就好了。您要是老不高兴,对身体也不好。”老人一边忙点头,一边擦去眼泪,乖得像个小孩子。这位老人让我想到了已故的姥姥。她生前也患了同样的疾病,不仅身体行动不便,还丧失了语言能力,这样一病就是十几年。可这十几年中我甚至不曾这样帮她按摩,哄她开心。直到一年前她去世,我才知道已经无法挽回了。看到这位老人,我心中又有抹不去的愧疚。
老人们一辈子为儿女辛劳,支撑起一个家庭,可他们在晚年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天伦之乐。尊老、养老自古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每个后辈不能缺失的生活准则。古时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谆谆教诲;今有孝子为母捐肾的感人事迹。这一切都在为我们树立一个行为的标杆,告诉我们要善待长辈——尤其是老人。想想吧,如果儿女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孝敬祖父母,那么当他们长大以后又怎么会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呢?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感染其他人,那就从我们自己做起,伸出我们的双手,关爱老人,还他们一片完整的夕阳。
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多希望有那么一天,老人们不再叹惋,而是幸福地沉醉在这一片美丽的夕阳中……
教师点评:
本文结合自己到敬老院做志愿者的切身体会,选取了几个生动可感的事例来诠释自己对“生活的准则”的感悟,无泛泛而谈之嫌,有朴实动人之风。尤其是由给老人揉腿的细节想到自己已故的姥姥,由人及己,情动于中,那“抹不去的愧疚”如印在纸中。首尾圆合,由“只是近黄昏”的叹惋到“哪怕近黄昏”的希冀,传达出作者在对中华传统美德回归的渴望,一片冰心,仅在行动中。
指导老师:袁海萍
(来源:JA中国)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