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月9日讯(记者闫晓智)年底的促销大战中,数码产品总是首当其冲。“超低售价”、“大幅降价”、“买×送×”……各家数码店及家电连锁卖场中诱人的促销广告,令人目不暇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配件、维修等方面的费用并没有像主机一样不断下降,因此在这些方面的后续消费已经成为使用数码产品时一项可观的“负担”。
| |
今年10月,市民于先生花5000多元购买了一部数码相机,但是接下来这段时间的“后续消费”却着实让他没少花钱。于先生告诉记者,在商家的极力推荐下,他先是花900多元购买了两张高速存储卡,又花300多元配了原装备用电池;接下来是UV镜、摄影包、闪光灯、三角架,加在一起又是1600多元。最近,于先生发现当时购买的套装镜头不够用,想配一只变焦范围更大的原装镜头,到商场一打听,还得3000多元。这样算起来,这台原本价格还能够接受的数码相机,在购买之后却把于先生引入了一个消费“无底洞”。“这些‘连带’消费的总额加起来,已经比相机本身高出很多了。”于先生有些无奈。
如果说,购买配件时还可以通过“缩减”需求来控制消费的话,那么数码产品居高不下的维修费用对消费者而言,就属于一笔“无奈”的开销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手机更新软件、更换主板;数码相机清洁镜头,动辄就是几十元、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的花费。而大部分商家在推销产品时,却不会对消费者的这一笔“后续”开销进行任何“提示”。虽然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正式渠道的数码产品都能够提供一段时间的保修期,但超过了这个略显短暂的保修期之后,消费者就很难“摆脱”高额的维修费用。
随着各大品牌新功能、新概念、新造型数码产品的不断推出,消费者一次次地加快了数码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由此产生的消费数额也相当可观。
业内人士指出,新品层出不穷是数码产品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了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一味地跟风消费并非明智之举。部分消费者花高价买来的时髦产品无非是性能上的小幅提升或外观上的细微变化,在实际需求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反倒是那些“质朴”型的产品,价格合理还能满足一般需求,似乎更划算。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