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坡子街发现的南宋时期的地下大型木结构建筑遗址。图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本报讯(记者林俊)记者昨日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位于坡子街的南宋“自来水设施”将原址复原,这是长沙市第一次对古代遗址实行大规模原址复原陈列。
2004年,坡子街民俗商业街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处南宋时期的地下大型木结构建筑遗址,包括木头搭成的三角形“屋脊”和与之垂直相联的木槽。国内建筑考古领域权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鸿勋在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这处遗址是南宋时期的“自来水设施”,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市政工程”是我国古建筑领域的突破性发现。
考古发掘全部完成后,为保护好这处国内罕见的古代市政建筑遗址,长沙市决定对这处遗址实行原址复原陈列。随后,市文物部门多次邀请国内文物专家论证,并制定出木建筑构件的脱水方案。据了解,遗址一共发掘出了496块木建筑构件,这些建筑构件目前正在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脱水处理,然后将运回原址按原貌复原。根据规划,陈列对市民开放,以建筑遗址展示为主,同时辅助其他相关文物陈列。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介绍,坡子街遗址对城市考古有着很高的价值,也见证了湖湘文明的繁荣。长沙城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如今的五一市民广场至坡子街一带一直处于城市的核心地带,此次坡子街遗址原址复原,为今后城市考古中发现的重要遗迹保护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南宋“自来水管”这样取水
坡子街发掘出的“屋脊”长约30米,东西走向,一直延伸到发掘基坑之外。现场测量发现,“屋脊”在南宋时就是埋在地下的,西高东低,仅四五米的长度便有40厘米的落差。“屋脊”下面还铺着一层木板,整个“屋脊”密封严实,内部清洁,所以当年里面流动的应该是干净的水,可供生活使用。两道木槽与“屋脊”在遗址中心位置垂直交会,交会点有一道闸门。木槽呈南北向,估计为分水系统,南高北低。木槽里面有多道闸门,可以随意控制水的流量。至此可以形成一个概念:南宋时期,“屋脊”埋在地下,相当于地下管道,西高东低,引来湘江水,木槽与“屋脊”构成一个“丁”字形,南高北低,水靠重力又流至取水处,人们便可以方便地取用生活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