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histreesowanderful!”尽管我的英语水平极差,但从克瑞斯庭口里喊出的这句话,还是让我们非常地清楚明白。
从印江自治县木黄镇转上一条沿河而上的沙石小路后,我们一行4人就被沿途越来越清亮的河水和越来越茂密的森林感染熏陶着。冬季的阳光暖融融的,在金厂村一棵巨大的银杏树下,我们开始了简单的午餐。这是一棵具有百年历史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地立在半山上一户农家小院门前。这是贵州山区很多农居常见的“风水树”,在当地人眼中,树上依附着他们祖先的魂灵,是千万千万不能砍伐千万千万要用生命去保护的。
克瑞斯庭和阿里第亚斯是从德国专程来考察动物保护的。站在树下一番感慨之后他们便是长久的沉默。目光所到处,全是起伏的山峦,茂密的植被。我想,这是梵净山的生态环境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吧?从这棵树下出发,我们将开始寻找“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的行程。
始建于1978年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黔金丝猴惟一的栖息地,作为我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拥有黔金丝猴、大鲵、白颈长尾雉等30多种国家一二级珍稀动物,还生长着珙桐、冷杉、铁杉等珍稀保护树种。梵净山恰恰也是贵州生态资源的一个缩影,尽管全省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84%,却拥有全国动物资源总数的33.4%。都说贵州是“生物资源的聚宝盆”,记者因此把这次寻找黔金丝猴的路程,当作见证全省生态保护的历程。
共同的家园
背着简单的行李,一行4人开始向岩高坪挺进。那里是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是黔金丝猴出没的地段,距海拔2493米的梵净山主峰金顶大约还有一天的路程,
我们的向导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雷孝平科长,人称山里通。我戴上墨镜,阿里第亚斯则扣了个牛仔味颇浓的草帽,雷孝平有些不解地看了我们一眼。沿着金厂河边的小道,不是在森林中攀行就是在一人多高的灌木丛中穿行,我这才明白防晒措施根本用不上。
雷孝平告诉我,保护区建立以前,植被破坏非常严重,从金厂河上来的几个山头几乎都是光秃秃的。因为早在清代这里就发现了金矿,淘金的人趋之若鹜,金厂因此而得名。淘金者的涌入、砍柴做饭将周围山头的树木破坏殆尽,山体也受到影响,而且淘金还使河水受到很大的污染。保护区成立后,这里禁止开矿,着力恢复植被。20多年过去了,连绵的山头已是一片绿色,如果不是他的介绍,我们还以为从金厂村开始就已进入了梵净山金丝猴出没的原始森林地带。
头顶上的树林遮天蔽日,拨开茂密的竹叶和灌木丛,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落叶上,厚厚软软的几乎听不到声音,走在我前面不过10米处的雷孝平,也是只见树林不见人。屏住呼吸,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和不知名的鸟叫虫鸣。爬了两个多小时,翻过一个叫土地坳的山头,我们进入原始森林地段,心里又害怕又期待与山上的那些野生动物精灵不期而遇。
“嘘!”雷科长一个手势,我们停止了脚步。“Goldmankey!”克瑞斯庭低声的欢呼让我的心忍不住“怦!怦!”地跳起来,只见雷掏出相机对着草丛一声“咔嚓”,我才明白,不过是金丝猴的粪便而已。摸摸粪便的温度,雷推测,金丝猴刚从这里经过不久。“唉!又是一场空欢喜!”
“雷科长,你看这是哪个搞的?我家的牛不知被什么把屁股咬去了一半勒!”在山下,一个田姓村民的抱怨让我们对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据推测,咬伤农户牛的可能是已消失了多年的云豹,这消息不禁令人有些兴奋,植被的逐渐恢复生态环境好转,使得山上的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在增加。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业勤是国内著名的金丝猴研究专家,他提供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经专家监测评估,10年来梵净山林木蓄积量已从351万立方米上升到384万立方米,荒山荒地已从2800公顷下降到1820公顷,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数量有所增加,世界独有的黔金丝猴已从保护区建立时的200余只增加到700余只。在金顶、回香坪等风景区,珍稀的红腹角雉、锦鸡还会与游人和睦共处,共同进餐……
“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梵净山也是我见过的亚洲最好的灵长类动物保护栖息地。我想中国不应该再走欧洲的老路,等到生态破坏物种灭绝了再来花更大的精力和金钱做恢复和引进物种的工作,因为原始的生态一旦受到破坏就永远也无法恢复。中国的保护区首先是为了保护植物和动物而建的,欧洲的保护则是为了让人去里面散步而建的,中国的例子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克瑞斯庭已走过很多国家,现在经常呆在越南和泰国等许多亚洲国家从事动物保护工作,而他最推崇的还是梵净山。雷孝平告诉他,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内的黑叶猴种群,现在是国内数量最大的。
岂止是梵净山、麻阳河,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我省又陆续建立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习水自然保护区、雷公山等,全省已建成130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3个。同时,还建立了46个森林公园和6个地质公园。这些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各种动物把家安在了黔山秀水中间,“地无三里平”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我省成为无数野生动物共同的家园,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位居全国第四,有效的保护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持续发展。而且,到2010年,我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比重,将由目前5.5%提高到7%。
绿色排头兵
梵净山很神奇,在地球同纬度上,目前只有它还保存着最完好的原始生态地带,1986年10月首批被联合国接纳为“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之一。这既得益于先人的爱惜,更得力于当代人的呵护。
“如果梵净山没有了金丝猴、没有了苏门羚、没有这么多的珍稀植物和它的良好生态环境,它对你是否还有吸引力?”上山的路越走越难,越过小溪穿过丛林,杨业勤局长的这句话总是响在耳畔。
分布在我省各地的130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是全省生态建设中绝对的排头兵,而隶属于林业系统的93个保护区更是点缀在各地的一颗颗绿色的宝石。据介绍,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8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保存完好的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同时,自然保护区也是弘扬环境文化的重要基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的身心得到净涤,环保意识也就由此而加强。
终于在天黑前爬到了岩高坪。见到的一切与我的想象实在相差太大,因为从80年代开始这里就一直是保护区的一个观测点,想来起码的硬件设施是有的。可山岭窄小的平地上分明只有一个茅草棚和两个帐篷,而且帐篷还是为了配合贵州电视台拍摄我省第一部动物纪录片《黔金丝猴》而专程从印江民政局借来的。已在山上呆了近两年的电视台记者吴士康对这一切颇为满足:“就只有这种帐篷不漏雨,下雨时水只从帐篷边上淌下来。”雨天是梵净山的常客,上山那天的太阳早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山上雾大湿气更大,一夜起来,被子是湿的,衣服也是潮乎乎的,坐到火边一烤裤脚就直冒蒸汽,难怪老吴把他的宝贝摄像机用塑料布和雨衣裹了一层又一层。
“只有修成水泥的房子才可能防潮,可这对环境的破坏多少都有一些,所以还是咱们艰苦点算了!”雷孝平有3年多是在原始森林里度过,山上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眼里都是珍宝而不忍破坏的。保护区工作人员杨继胜和民工杨秀广、黄文发听说我们上山,连夜下山从牛角洞农户家中买米买菜背上山来。上山时我们扔在装垃圾的竹筐里的塑料包装袋,杨秀广一声不吭给拣出来拿到火里烧掉了。
“春天里哪个百花开,啷里个啷里个啷!”清晨,岩高坪还笼罩在浓浓的雾霭之中,就见老吴哼着小曲,抗着锄头从树林里一脸轻松地钻出来,大家心领神会地笑了。“屎胀了才挖茅厕”,这句原本骂人的话竟也是我们山上生活的真实写照,“泥土加上这里丰沛的雨水,粪便最好吸收,这样才对环境没影响”。虽说是个小小的“方便”问题,但也决不如已适应了的老吴那么轻松惬意。上山的第一夜,天一直下着大雨,可能是一直喝山泉水的缘故吧,半夜4点我内急得厉害,穿衣起来在茅屋里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只好一手拿电筒,一手拿锄头,脖子上夹着雨伞,跑到风雨中去挖茅厕……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无数人就是这样为这片绿色默默奉献着。雷孝平就曾和森林警察金建权一道化装成老板,提着20万元现金,将盗猎金丝猴的不法分子引出来一举抓获。保护区金厂管理站站长杨勇笑言自己已成山上的“野人”,全站3个人一个月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山上巡查,防止森林火灾、盗砍盗伐、偷猎、采矿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为了让这里的绿意更浓,保护区还将居住在山里的20多户农民进行了移民搬迁。
绿色的希望
“没想到人畜的粪便还能点灯烧火!”在金厂村支书田茹志家,我们的那一餐饭吃得毫无“烟火”气。田支书的儿媳妇麻利地在沼气灶上炒完菜又放上水壶,蓝色的火苗舔着水壶底。田支书和老伴颇为得意地说:“火苗很清洁,水壶底都是干干净净的,还省钱。”
农村沼气建设是我省生态建设的重要部分。这项工作的开展调整了我省农村耗能结构,改变了农民烧柴的习惯,成为巩固我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省委、省政府连续几年都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10件实事之一列入工作日程。近几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家用沼气作燃料,不砍或少砍柴的结果。黔东南自治州是我省重点林区,从2000年大力推广农村沼气以来,已建成高效沼气池9万多口,每年可保护40万亩有生林地免遭砍伐。目前,全省已建成57万口沼气池,相当于保护了170多万亩林木。今年以来,省政府增拨了1亿元财政资金,加上中央的投资,加快沼气池建设。
当初,保护区和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动员村民们改柴改灶时,许多村民一听就老大不愿意:“花那个钱干嘛?祖祖辈辈都是砍柴烧火做饭!”没办法,田茹志只有带头示范,看见支书尝到了沼气甜头,村里其他农户不用发动都主动要改灶。保护区积极和当地政府及农业部门配合,为农户修建了200多口沼气池,为50多户购买了液化气灶,还在300多户农民家中推广了全新技术的节柴灶,使能源得到了极大节约。
沿着挂有沼气路灯的串户水泥路,我下山后踏访了农业部在我省的沼气推广示范点———太平乡寨抱村。走进养殖大户杨佑德的家,只见整洁的厨房里燃着蓝色的沼气火焰,屋外的家畜家禽圈舍干净利索。杨佑德一边忙着为蔬菜施肥一边说:“我最多时养了100多头猪,用猪粪当沼气料,沼气烧饭、洗澡,沼液作蔬菜肥。这就像一个长满金葫芦的瓜藤,哪一节都有用,一年收入超过13万元哩!”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改传统养殖为生态养殖,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同样,尝到生态养牛甜头的农户还编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一户一头牛,日子不用愁;一户两头牛,一年一层楼;一户三头牛,百元票子往包里流。”
“我们那时,夜里下一场雨,第二天起床一伸脚就会踩到娃娃鱼的身上。”回忆70年代的趣事,江口县太平乡的赵玉德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而从80年代后期开始,吃“野味”成了人们的一大爱好,梵净山大鲵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改变这种状况,江口县从1997年便实施了封山育林工程,同时禁止撒网捕鱼,只能垂钓,而且还要办垂钓证。“非典”之后,人们吃野生动物的势头有所控制,县里多年的心血如今已经见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0%,太平、闵孝、德旺等河里的鱼儿多达30多种。
省委书记石宗源近日在接受《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对近年来全省绿化的成绩给予了肯定:通过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以及其他生态项目,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同步增长。全省已累计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营造林1849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7884万亩;全省森林面积达到9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9%;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遏制,200多万农户从退耕还林工程中受益;林业产业有了新发展,林业产值由“九五”期末的20亿元增加到“十五”末的98亿元;各种森林公园达54个,带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全省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基本框架初步建成。
“以这条大河为界,往上走是印江的木黄,往下走是江口太平乡的凯文村,河这边是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一切砍伐森林的行为;河那边是缓冲区,农户可以间伐一些林木。尽管各级已经推广了节能的许多方式,可农民们手里没有闲钱,平时要买点盐巴、给娃娃买点衣服书本什么的,就只有砍柴烧炭来卖。”在岩高坪的一个山头,吴士康给我指点着山下的地形,对农民烧炭的行为既痛心又无奈。
回程时路过松桃自治县盘溪镇,果然看见有卖木炭的农户。保护区副局长杨胜东说:“我们现在的矛盾已经不是盗猎和偷砍林木了,最关键和最迫切的还是如何指导周围的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与环境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片摄影杨筱堃吴士康
请读下期———《“披翠”之路》(发展篇) 作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