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日前我陪几位外地来沪的老友到南京西路恒隆广场购物,一进门就发现几乎所有商铺和品牌的标志都是外文,令我们难以看懂,致使我们到了二楼转了一下就马上离去了。走进这家商场像是到了异国他乡,我觉得,如此“洋化”包装后,会不会因为许多顾客不懂外文而失掉商机,特向你们反映。
根据郑先生反映的情况,记者来到恒隆广场实地查看。在自动扶梯口竖着的楼面全部品牌的导购牌上,除了商铺和品牌名称均为外文外,分类“已开业”和“即将开业”七个字分别用中文繁体和英文对照表示;而在安全出口、电梯口各楼层商品安排示意牌以及消防栓位置和使用方法的介绍等,都是中文繁体和英文对照表示的;洗手间、车库等位置的标志是按照国际惯例用图示标明的。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入,越来越多经营国际品牌的高档商场出现,并纷纷将目标消费者定位于外国人和白领人士等,但这些商场在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仍需要考虑本地情况。我国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明确规定,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招牌、广告用字;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等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
据了解,北京市有关部门要求全市商家一律使用国家规定的公共信息统一标识,在服务设施等相关位置,如楼梯、电梯、自动扶梯、残疾人设施、男女卫生间、问询处、总服务台、电话、安全设施等处使用国家统一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中英文对照的文字标志。其实,是否配有完整的中英文双语标志、英文翻译是否准确也是商场人性化、高档次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报见习记者 田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