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4年来,宁安市沙兰镇和盛村卫生所所长王福宝以医者的妙手仁心,始终如一地当着乡亲们的健康“守护神”;以大学毕业生特有的睿智,为看不起病的农民栽下一片“健康储蓄林”;以“村里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的胸襟和行动,成了那片土地上最受敬重的人。
| |
2006年10月29日,宁安市沙兰镇和盛村迎来一个喜庆的日子――大学生村医王福宝的新卫生所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站在这座上下两层、500平方米的新卫生所门前,看着前来就诊的众多乡亲们,王福宝指着化验室的电热恒温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等新设备,兴奋地告诉记者:“有了这些仪器,细菌培养、生化检查等原来需要在城里大医院做的化验,在我这儿也都可以做了。”
让村里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医疗
1993年,当王福宝拿到牡丹江医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回家乡当村医时,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在学校,他门门功课拔尖;毕业时,牡丹江市一家医院已经相中了他。可就在最后的那一刻,在其他同学都要到城里大医院报到的时候,他却悄然回到了村里。
王福宝也曾经渴望远离山村。然而,几年的大学生活,王福宝的思想渐渐改变了。每次放假回乡,当看到900多户4000余人的村子没一个像样的卫生所,没一个能看明白病的大夫,看到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还要颠簸十多公里去镇上看病时,他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这是王福宝回村开诊所时定下的目标。14年来,为实现这一目标,王福宝每年都把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用来添置医疗设施。到如今,他在这方面的投入已近10万元,口腔牙钻机、洗胃机、氧气桶、B超机、X光机、急救车这些镇卫生院都未必具备的设施,都已一一购置齐全。
2000年,王福宝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党支部组织委员。2006年1月,王福宝被评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并作为我省唯一的代表到北京领奖。
无论有钱没钱都要先看病
在王福宝的诊所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桌上那一尺多厚的“白纸”,那是没钱看病的村民们给他打的“白条”。王福宝坚守一个信念:无论居民有钱没钱,都要先给看病。十多年来,和盛村901户人家,有600多户先后在他的诊所赊账看病,其中常年挂账的有200多户。村民们看病的“白条”总额最高时有10余万元,少的时候也有五六万元。很多人都有一份担忧:农村卫生所利润本来就低,如果都拖欠,要不了多久是不是就会被拖垮?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福宝找到了解决这个“瓶颈”的良方。
2000年,村里退耕还林,号召村民承包植树。“栽树就是建‘绿色银行’,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王福宝当即决定承包290亩土地退耕还林。然而上山栽树第一天,他家门前来了一二百人,都争着要去栽树。王福宝惊呆了:“如果按一人一天20元算,得给多少钱啊?”但乡亲们却笑着说:“俺们都欠你治病钱,你家有活伸把手,哪能要钱呢?”
这极大地启发了王福宝。很快,一条消息在和盛村传开了:到王福宝承包的荒山上栽树一天给20元,可顶诊所的欠条;没有欠条的,也可以趁着手里没活上山赚点儿零花钱,为自己和家里人的健康做“储蓄”。
2004年,拥有了10万株树的王福宝又和朋友合伙承包了2000亩荒山,动员村民植树60万株。通过“植树苗,抵药费”的方式,500多户村民偿还了欠卫生所的6万余元医药款。
“村里的事怎能和我没关系呢?”
2003年,“非典”的肆虐让和盛村村民恐慌。王福宝留下妻子在诊所值班,自己挨家挨户地做宣传,发放消毒物品。同时主动请缨在村口设卡,对外来人员进行普查、登记、消毒、隔离。2005年6月10日,得知沙兰镇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王福宝马上携带急救药品,开着救护车直奔灾区,义务抢救溺水儿童。其实,这场洪水也把他承包的1万多棵杨树冲倒了,但他只是给亲戚朋友交代了一下,就义无反顾地赶到了救灾前沿。事后,妻子嗔怪他扔下自己的事去管别人的事,王福宝却说:“村里的事怎能和我没关系呢?”
采访感言:
这个人实在是太与众不同了:怀揣医学院的本科文凭,却十多年如一日守护着十里八村乡亲们的健康;虽然是学医出身,他却颇具经济头脑,建起了“健康储蓄林”,给没钱看病的农民找到了出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事例经常见诸报端的社会背景下,他却一边把诊所开得红红火火,一边跟村民们相处得亲如一家人。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感到王福宝身上的这些“新”:既有创业的激情又很睿智,同时不乏踏实的作风和回报社会的仁爱之心;把个人的理想和信念融入时代发展中,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使自我价值得到升华。
采访归来,偶尔还会感慨:那些至今仍俳徊在就业十字路口的当代大学生知道了王福宝的故事,也许就不会那么迷茫了吧?如果多几个王福宝这样的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是不是会更快实现?(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