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牡丹新妍姿
BY 顾行伟
汤兆基出生在山城重庆,后随父母迁居长江尾,一直在上海生活发展,但他对故乡湖州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在他的书画作品中,有不少钤有“湖州人”或“吴兴人”的印章,足见他是以湖州人为自豪的。
汤兆基的专业是黄杨木雕,几十年的经营,信手拈来,皆成精器,并有十几种专著出版。后又专攻书法、绘画、篆刻。书法绘画师从白蕉,临摹石涛以假乱真,篆刻为钱君匋入门弟子,费新我誉他为“铁笔左篆”,钱君匋说他“身兼三绝”。其书法功力扎实,清秀而富张力——形如其貌;其篆刻刀法稳健,疏密有致——韵如其性;其绘画山水意境,守拙存真——品如其德。连续两届为市政协常委,耳顺之年又选任市人大常委,而汤兆基没有因此东夯西刨,乱了法度,失了定律。他告诉我:“自知老之将至,以为舍就是得,弃就是存,要舍却无数求一得,别去江海留一瓢。”他决意在诸多艺术领域中独拾绘画,在绘画之苑中独倾牡丹,自诩汤牡丹,这同一般艺术家晚年变法不同,他是在对人生取舍进行一次灵魂的触摸。他要积五十余年之功,催牡丹一花怒放。金牡丹、瓷牡丹、绢本牡丹、纸本牡丹,可谓洗却浮尘出秀姿。
宋人苏东坡赏花曾赏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汤兆基迷牡丹也迷到了藏花作枕,有梦则香的地步。他去长安,领略了开元盛世,沉香亭畔,翰林学士李白应唐明皇之召赋词《清平乐》三章,吟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千古佳句的历史情景;他去洛阳,探寻了宋代欧阳修、陆游吟唱牡丹的情感寄托,他又去了山东菏泽,读懂了明清二代千顷牡丹为百姓所悦的乡土情愫。今天汤兆基要将这“国色天香”从当年杨贵妃的影子中和历代皇朝的庭院里移栽出来,通过他如意之笔,再现于当今盛世。无花开处有花在,申城一日不飞花。在四季酒店,汤兆基所作的巨幅牡丹,悬于堂壁,正是寓意其中,汤兆基本人也矢志不渝,将五十年的艺术实践聚落在牡丹的浓墨重彩上。人生当作减法,绘画也当作减法,当从平面思考走向立体思考的时候,减法这一法则将会给牡丹带来全新的影像。这次个人书画展上,我已经看到了在他题材与笔墨中的些许变化,比如牡丹中出现了难得的逸笔草草风致,颇得恽南田的神韵,还有工笔花鸟,于恬淡中更接近宋人绘画的意境,这些或许昭示着画家在知天命之后着力变法的发端。我们有理由期待着汤牡丹绽放出别样的妍姿。
(责任编辑:李培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