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新民周刊》 > 最新文章

封面故事:回望上海豪门望族


封面故事:回望上海豪门望族

张静江之妻(右)与蒋介石前妻陈洁如(中)合影

  回望上海豪门望族

  今后即便有“豪门望族”出现,大概也会被“家族财团”这样的称谓所代替。

  撰稿/韩 波(记者)

  近一年来,研究上海家族史的宋路霞女士正在为保护一幢沪上老宅而奔走。说是一幢,实际上并不确切:这座大宅院坐落于苏州河以南、福建中路以西一侧,形成了偌大一片街区。宋路霞说,这是上海非常罕见的百年大宅门了,声名显赫的南浔张氏家族先后有三代收藏家在这里生活。

她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将这座宅院改建成收藏家博物馆。我们的话题就从大宅门开始。

  朱雀桥边野草花

  记者:您说的这座大宅门,门牌是南无锡路162号。对那一片我倒是不陌生,但印象中似乎没见过什么显眼的大宅。

  宋路霞:这也难怪,这座百年大宅门历经百年沧桑,年久失修,早已衰败不堪了。从它跟前经过,谁也不会眼前一亮。你想,原本只住了一户,现在住进了75户人家,比上海人常说的“七十二家房客”还多3家呢。

  可它刚刚落成时,真是美轮美奂。纵三进,横三进,共有六个天井,全是两层木结构的红楼,周围还有大大小小的很多耳院和支弄。据曾经在此生活的张氏家族后人张南琛先生回忆,里面中西合璧,精致高雅,既有传统的门厅、轿厅、花厅和备弄,也有西式的弹子房、纳凉室和汽车间。

  如今,院子基本的结构还是完整的,头进和二进的庭院四周和许多房间里,还保留了当年的木刻雕花。据张石铭的孙女、今年84岁的张颖初老人说,除了院后的花园不复存在了,这座大宅院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规模和格局。在城市建设步伐如此迅猛的今天,这是非常难得的。

  记者:根据你的研究,上世纪初南浔张家选择在英租界的苏州河畔建宅,主要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宋路霞:实际上,当时苏州河南岸有好几处湖州南浔丝商的老宅院或里弄,南浔巨富刘家、张家、邢家、周家等都在这里落户。他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在苏州河南岸建宅,是由于当时的那条“水上丝绸之路”。这些富豪的家乡是中国最好的蚕丝“辑里丝”的产地,而要把“辑里丝”运来上海销售,当时最便捷的是水路。上海最早的租界是在苏州河南岸,丝商们要跟外国洋行打交道,从事蚕丝外销贸易,就很自然地把他们的丝船停靠在苏州河南岸,他们的大宅院也就建在了那里。

  当年张家的大宅门在苏州河边有独立码头,每年清明节全家男女老少就会乘船沿着苏州河进入太湖,再从太湖入大运河,再沿着浔溪直达湖州南浔镇老家。

  记者: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把这座宅院改造成收藏家博物馆呢?

  宋路霞: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商人旧宅,而是诞生了三代著名收藏家的老宅,是凝聚了一段历史、具有文物保护意义的百年老宅。

  张氏家族的第一代收藏家是张石铭(名钧衡),他的《适园藏书志》于1916年印行,著录了45部宋版书,57部元版书,还有数百部名人抄稿本和明清刻本。第二代收藏家是张石铭的大儿子张芹伯(名乃熊)和七子张叔驯(名乃骥)。张芹伯与其父一样喜欢藏书,他的《芹圃善本书目》著录的宋版书多达88部,元版书有74部(这些藏书现存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库,受到高度重视)。张叔驯则喜爱收藏古钱币,泉界尊其为“古钱币大王”,还是中国第一个古泉学会和第一份钱币学杂志的创办人。张家第三代收藏家是著名书画收藏家、鉴定专家张葱玉(名珩),弱冠之年就被故宫博物院聘为学术鉴定顾问,《韫辉斋藏唐宋名画》(郑振铎为之编印)中影印的就是他早期藏品中的精华。

  如此声名显赫的祖孙三代收藏家出自一个大宅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他们以个人的学识和力量,为传承、保护、研究和开发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博物馆里的大量珍贵藏品,大都是过去的收藏家耗费心力、财力,辛辛苦苦收集起来的,个中曲折,非常传奇。上海是全国的收藏重镇,但还没有一个以收藏家为主题的博物馆,如果能利用张家这座老宅创办收藏家博物馆,不但与这座宅院自身的气息相符,也能彰显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1][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培苗)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静江 | 宋路霞 | 张家 | 张石铭 | 陈洁如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