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终结时,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谢幕,他们用自己的躯体架起了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无言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了最后的奉献。他们就是那些遗体捐献者,他们是高尚的人,他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
| |
1月5日下午,当记者赶到疏云贵老人所在的病房监护室时,老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据守候在老人身旁的长女疏鸿介绍,由于老人一生酷爱书籍,平时也喜欢浏览各类报刊杂志,多年前,他从报刊上得知,在美国,平均每个医生拥有四具用于科研用的遗体。然而,我国医用器官供体和教学科研用的遗体却是极其的匮乏。这让老人产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起初一家人对于老人的这一想法都感到难以接受,后来,老人终于冲破各方面的压力,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开始到处打听和收集有关遗体捐献方面的信息。疏鸿还告诉记者:“所有的联系工作都是父亲一个人去完成的,由于当时并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够将遗体捐献出去,他甚至还表示愿意自己承担期间所需的一切费用。”
“父亲生前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活着的时候拿的是人民的钱,死后也应该为人民做点贡献。”子女们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也充分理解了老人捐献遗体的真实意愿。经过老人一年多的联系,2006年7月,老人正式填写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并得到了家庭其他成员的一致签字同意。今年1月7日晚上,身患绝症且已连续三天处于昏迷状态的疏云贵老人离开了人世。次日上午,前来我市运送老人遗体的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收站的工作人员付杰告诉记者:“疏云贵老人的遗体是接收站自2002年成立以来所接收的第39具遗体,他也是安庆市首位实现遗体捐献的市民。”
据了解,这些捐献出去的遗体将被主要用于临床病理研究和教学科研。(产岳军)
来源:
安庆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