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8%的独居老人普遍感到自己发火的次数比以前多了;超过56.6%的独居老人感觉自己做事情越做越糟……最新出炉的民进闸北区委《关于“独居老人”调查》的中期报告显示,多数独居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不太满意,其中爱发脾气、成就感越来越低等心理问题引人关注。
| |
八成老人发火次数增多
看不惯儿媳管孙子、自己管第三代又被认为“多管闲事”……这两年,家住闸北区宝山路街道的王老伯,对自己的处境感到“很郁闷”。在孙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不止一次和儿子儿媳发过脾气。
爱发脾气、发火次数增多,已成为不少独居老人的“通病”。在《关于“独居老人”调查》的中期报告选取的样本显示:“感到自己发火的次数比以前多了”,有7.3%独居老人表示非常符合;11.9%的人觉得比较符合;觉得发脾气的次数略有增加的占59.6%;选择比较不符合和非常不符合的仅占14.5%和6.7%。
心理疾病大过生活单调
到社区学校听了几次心理辅导讲座后,王老伯的想法有了改变:“孩子们的事情能不管就不管了,找几个老朋友下棋、钓鱼,生活一样很精彩。”
但大多数老人并不如王老伯那样“想得穿”。调查报告显示,有88.4%的独居老人每天大部分时间花在买菜做饭和看电视、闲聊、打麻将上,精神生活非常单调。
这些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的表现,也导致了独居老人的心事太重。75.4%的独居老人多数时间感到生活艰难;超过56.6%的独居老人感觉随着年龄增大,自己做事情越做越糟;还有30%以上的独居老人容易紧张、焦虑;甚至有16.1%的独居老人觉得活着没意思,这种状况尤其表现在封闭型独居老人身上。
探索独居老人干预模式
数据显示,2004年沪上独居老人已超过71万,其中单身独居老人更高达17万以上。“对于独居老人的干预已刻不容缓,需全社会参与。”
报告建议,通过社区学校开展心理学普及课程讲座,每年2次举行“独居老人”心理问答服务。居委会可在社区建立空巢老人情况信息卡,寻找特色服务来满足“独居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报告还建议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在社区医院老年科增加心理干预学科医生,或对医生进行系统的老年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让失落、孤独和空虚远离独居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