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记者在沙坪坝某快餐厅内请流浪儿边吃汉堡包边聊天。 本报记者 胡杰 实习生 卫小庆 摄 本报讯(记者常宇)每天深夜,12岁的李明(化名)都会结束一天的外出流浪,倒在沙区一网吧外废弃的沙发上呼呼大睡。1月2日,在外流浪的他遇到一名离家出走的小学生,并耐心照料他7天,最后鼓励这名小学生重回父母怀抱。
流浪儿照顾小学生
出走的小学生东东(化名)是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2日下午,东东因为未做作业被妈妈扇了一巴掌。
负气之下,东东趁家人不备从沙区红槽房家中出走。
身无分文的他在三峡广场周边游荡,被经过此地的流浪儿李明看见。当晚,两人在车站边台阶上睡了一晚。
到了第二天,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见东东饥饿难耐,李明用好心人给的几块钱买了稀饭和串串,两人分着吃。闲逛到了晚上,李明又带着他到“家中”睡觉,将最避风的位置让给东东。
两人就这样东一顿西一顿地熬到了8日晚上,想念家中安逸生活的东东思家心切,考虑翻窗回家。李明告诉东东做事应该光明磊落,并一路从三峡广场步行1小时,护送东东回到家中。
流浪7天回到家中
儿子出走的7天内,东东的父母发疯般寻找。当最后见到儿子平安回家时,不禁喜出望外。当晚,东东的父亲为感激李明对儿子的照顾,为李买来新被子御寒,还给了他40元零用钱。
据了解,李明流浪6年,沾染了抽烟,打架等许多不良习惯。
昨天,记者在沙区三角碑一网吧外找到李明的栖身处,带他到一家快餐店。个子矮小的李明一口气吃掉两个汉堡后,开始与记者聊起来。原来,李明还在7日带着东东到白马凼找“老大”吃了顿饱饭。问及当时为何出手相帮,李明咧嘴一笑:“好人有好报。”
期待社会多些关爱
聊到家人,李明有些面色不悦,称父母在他幼年时候离异。在他6岁时婆婆去世,他就离开巴南跳石的老家开始流浪,记者发现他对“家”的概念十分茫然,并表示坚决不去救助站。
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李黎称,他们已救助了1700多名未成年流浪儿。但一些街头流浪的未成年人并不愿意接受救助,而且有说谎、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她担心李明这种流浪儿会被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利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只有进行劝导和感化才能拯救流浪儿,但需要全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