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城市学院鼓励座位固定,但暂不作为学校制度推行
通讯员 戴笑笑 实习生 陈芳圆
本报记者 杨影
要抽时间复习、大四要找工作、天气冷早上起不来……临近期末,一些大学老师就开始烦心——很多学生开始用各种委婉的方式请求老师“给个好分”,然而,期末《学生到课情况表》上却是糟糕的“出勤记录”。
| |
然而,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老师之间相互流传一种“固定座位”的上课模式。“现在上课,不用点名,只要看一看座位,就知道谁到谁没到。”城市学院教务部副部长陈锋表示,在老师使用“固定座位”模式之前,有些课堂上曾出现过20%—30%学生缺勤的尴尬现象,在实行“固定座位”后,2/3的课堂都能做到全勤。这一下,一些“旷课分子”和“代点到”学生没了辙,老师也不再“难做人”。
不过,大学生像中小学生一样固定座位,也引发了不同观点的大碰撞。陈锋表示,目前学校对“固定座位”的做法仅仅是鼓励,但暂时不会作为学校制度推行。
支持方
观点一:座位固定对同学和老师都很公平
记者从浙大城市学院了解到,“固定座位”模式是该校工商管理系老师率先采用的,邬家瑛老师是城市学院商学院的系主任,“最初是几个老师一起讨论出来的,实行了一个学期,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一开始学生都不太适应,渐渐养成习惯就好了。”
邬老师认为:“这样做不仅对老师公平,对学生也公平,试想,如果那些旷课的学生就靠别人帮忙点到就能拿学分,对于认真听课的学生而言显然不公平;而且座位一固定,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学生没有来,根本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去点名。”
传媒学院的王琳琳老师也采用了“固定座位”法,“以前学生坐得分散,一个学期过去了,很多学生我是见面不相识。”她说,现在固定座位还有助于加深老师对学生的印象,便于双方的沟通。
浙江工业大学的大三女生何琼(化名)听说此事,不但不惊讶,反而羡慕起来,“‘点到’这个事情,简直把我烦透了,现在专业课老师对我的印象很不好,因为我每次都不得不替三四个同学‘点到’。”何琼是同学眼里的“乖乖女”,每课必到,不想她的“乖”也带来了负担,“旷课的同学总有各种理由,好几个人要我帮他们点到。时间久了,老师就记住了我这个‘点到专业户’,我很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影响本人的期末成绩,但又不好意思和同学说。”她说,有时候为了逃避这种尴尬时刻,干脆自己也不去上课。她无奈地告诉记者,“如果采用这一方法,不是会减少很多麻烦吗?”
观点二: 老师的责任一点也没减少
陈锋并不同意有些学生认为实行座位固定后老师会更轻松的说法。他告诉记者:“采用座位固定后,老师的压力一点没减少。老师在备课之余还得先到教室仔细看过,并制定出相应的座位表。一些负责的老师在期中时还会考虑调换位置,让之前坐在后排的同学换到前排来。”邬家瑛老师也表示,“固定座位”其实并不会让老师轻松多少,因为“固定座位”并不仅仅是要学生来到教室,她说:“老师一定要管理,让学生在到课的情况下能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来。”
商学院的鲍立威老师虽然也赞同这一方法,但他更强调老师自身的作用。“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试想一位老师讲课非常生动,同学们怎么可能不愿意来听课呢?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老师上好课,固定座位当然也是个方法,但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反对方
观点一:座位固定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城市学院的广告系大三学生王小朋(化名)就遇见了这么一门实行“固定座位”的“商务谈判”选修课。“一开始我们都不怎么习惯,觉得‘这老师怎么这样啊’,不通人情。”王小朋说,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有人要找工作、有人要做兼职,选的就是那些出勤管理松散、考试容易通过的课程,“座位固定”,让这些同学大失所望。
而现在临近考试,不少学生希望把部分上课时间抽出来复习备考,“我们对大学课程是有自己的自主权的,座位固定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大学生也没有必要像中小学生一样排座座吧。”一名大三学生这样质疑。
观点二:座位固定会减少老师的“竞争”压力
听说城市学院有“固定座位”的做法,其他高校的学生也觉得好奇。“老师轻松了,但学生是不是太累了?”浙江大学新闻专业的陈伟说,“大学有很多基础课程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上,每门课程又是在不同的教室上,记住哪些教室上课就已经够呛了,如果还要记一堆‘座位号’,对学生不是负担吗?再说,对于那些讲课水平不怎么样的老师来说,‘圈’住了学生的人,能‘圈’住学生的心吗?”
一名城市学院学生也觉得,其实那些不想上课的学生,即使有了固定的座位,也依然不会过来听课的。老师讲得好,学生就“捧场”。现在座位固定了,老师还有“竞争”压力吗?
不过,王琳琳老师认为:“教师水平的优劣并不是完全通过学生的到课率来衡量的。”王老师表示,如果学生采用“不到课”的方法来表示对老师“不买账”,是一种极其消极的不正确态度。“上课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义务。如果老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应该积极去沟通。”(111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