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以有限复制香港体制
记者:你提出在上海借鉴香港的体制。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别的地方?
张军:上海是一个如此有希望的城市,如此特殊。
| |
从历史上说,上海的学习能力也特别强,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它所特有的开放性海洋文化的传统也一直没有被割断。如果不是上海在一段时间内的停滞,香港甚至东京可能都无法形成现在的地位。
记者:你说上海要借鉴香港,是指复制香港的特别行政区体制么?
张军:我并未主张照搬香港的特别行政区模式,也不是说一定要搞什么特区体制。只是觉得上海发展到了一个历史关头,应该适当探索,寻求如何走出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
我提出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给大家一个想象空间。现在不是要做,是要谈,是要研究、考虑可行性。中国目前的行政体制可能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但上海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
记者:您觉得上海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呢?
张军:我觉得至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下,有许多和我们体制并不矛盾的方面可以复制,至少值得讨论、研究。
比如,香港的金融、货币政策,与国际接轨的法治,更好的监管机构,廉洁保障体系。具体地说,如落地免签、自由港、外汇完全可自由兑换,这些东西,都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都可以借鉴。
“中央对上海的政策不会改变”
记者:你觉得实现这样的体制改革有多大可行性?
张军:我认为可行性还是有的。在现有的体制框架没有改变的条件下,还有更大的突破空间,可以作更大的改进。
中央提出“四个率先、四个中心”,要上海走在中国的前面。这个概念,本身就代表了倾斜的政策,给上海创造增长的空间,包括在二级政府层面上的制度设计。
事实上,上海市政府向中央要政策的思路已开始转变。上海已考虑不再向中央政府要一个具体的政策,而是报一个综合改革的方案。
比如,现在的浦东新区,在现有模式下已发展到一定高度。上海这时就会考虑能不能让政策更灵活一些,更突破一些,搞一个深度的综合开发实验。
在陈良宇案前,这个新的综合开发实验区已被国务院批准。但当时开发区的改革方案一直只有粗的框架,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政策。这就给了大家一个想象空间。
在实验区方案公布后的会议上,韩正市长曾强调要加快对方案细则的研究工作。
记者:能介绍下这个方案么?
张军:这会是个更大胆的东西。现在这个方案还没有一个细则,但当时大致的方向,包括的设想很多。包括了金融政策,也牵涉到政府体制的改革方面。
比如,上海一直采取保税区模式,能否推广到保税港,将来能不能做香港那样的自由港。在金融方面,可能会学习一些包括香港在内的西方比较发达的汇商制度。另外,也包括上海能否在行业法规的设计方面,借鉴国际的法律制度。
有一点很明确,上海的地方官员已非常清楚,包括“世博会”的影响都只是一时效应,“后世博”时代的上海靠什么,game over以后怎么办?确实是个很让人焦虑的问题。
记者:有人觉得陈案后,中央的上海政策会发生改变。你怎么看?
张军:我觉得中央还是会肯定上海的经济,不会有政策改变。我相信这样做也是明智的决定。就目前来讲,还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可以替代上海。在亚太地区、远东地区,上海做得好的话,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经济的发展历来如此,你不能想象,如果英国没有伦敦,英国的经济会怎么样。而中国经济的领头羊肯定不是北京,也不可能是别的地方,包括天津。南方周末
[上一页][1][2] |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