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市民越来越关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白继开摄
“创意文化产业”、“鸟巢卸载”、“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奥运微笑圈”、“通惠河北路”、“和谐社区”、“新农村建设”……一个个关键词串起人们对2006年的美好回忆。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推出《2006,我们这一年》系列报道,追忆不同寻常的2006年。
葛建春自认为是北京科学规划的受益者。3年前,葛建春辞去公职“下海”,经营隐形防护网,公司最初“落户”西四环附近的一个写字楼里,家住朝阳区的她每天要开两个多小时的车上班。
眼看着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公司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去年,葛建春当了回“移民”,她把公司从西四环搬到了四惠东附近。离家近了不说,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公司的业务也在这一年随着“转移”到了东边。
“以前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西四环、北四环以内,现在,随着交通的完善,东五环以及通州区涌现出大量的住宅小区,这些小区安装隐形防盗网的客户一下子也多了起来。”
葛建春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所在的东四环、东五环之间的变化快得连她都感觉适应不过来。“几个月前还是一片平房,转眼就盖起了高楼。”而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去年底,京通快速路在公司附近新增了一个入口,“从公司出来不到两分钟就能上快速路了,而以前光绕路就得绕15分钟。”随着通惠河北路的开通,出行也更加顺畅了,无论上哪儿,她再不用为堵车担心了。谈到这一切,她由衷地感慨:北京的规划越来越人文了。
权威发布
城市规划落实到街区单元
“十一五”规划首次打破本市行政区划编制的区域经济规划,将北京定位为四大城市功能区域。
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小到某一个街区改造,各种规划离百姓生活已经越来越近了。如今,想知道自己家附近的交通是否会改善、自己所住的房子会不会拆迁,很多市民首先会想到看看相关的规划。
据市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市规委对中心城18个片区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编制和技术审核,对旧城内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及多高层建成区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原则,形成完整的规划方案并落实到街区单元,为建设宜居城市、逐步疏解中心城的功能打下基础。
刚刚公布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更是在中长期规划中首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的区域经济规划,将北京定位为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区和亦庄开发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
专家观点
规划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
谈到北京规划近年来的变化,北京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梅松感受最深的是规划的制定过程越来越民主,而规划也更加科学合理了。
“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市民的声音,在网上征求意见,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作为十一五规划《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专家组组长,梅松告诉记者,以前的规划,往往是制定完成后就少人问津了,而现在,一个规划的制定,要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论证以及修改,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规划的可操作性明显增强了。他举例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采用招标的方式,先后找了两家研究机构拿出了A、B版两个方案,专家选择其中一个较好的作为蓝本,同时吸收另外一个方案中合理的部分进行了五六次修改,前后用了一年半时间,最终才完成了规划的制作。
“规划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了。”梅松表示,现在的规划做得都很漂亮,关键还要强化实施,他介绍,现在美国的城市规划,有很多还是一百多年以前制定的,一个好的规划做出来,就要很好地执行,不要轻易地改变。
代表建议
功能区建设不能急功近利
市人大代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金幼菊认为,城市规划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节能的原则,其次是协调发展的原则,第三是“长远度”的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我建议采用功能区模式建设城市,就是以功能区为基本单元,规划城市发展。
功能区就是以某项社会功能为主而建立的城市单元,每个功能区都建有工作区、生活区和服务区,使人员和物资尽量在功能区内部流动。同时要合理确定功能区的“容积“和数量,合理确定各功能区布局,根据社会富有程度确定的功能区容积和数量,这主要考虑功能区与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功能区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说两个功能区关联性强,人员来往相对频繁,就应该在空间上使两者距离较近。比如说,北京的中关村是高科技园区,相当于一个功能区,和大学交往比较密,在空间上就应该和大学功能区距离较近。
功能区建设不能急功近利
,应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逐步推进。如果政府有50年规划,就要在此基础上,确定功能区模式和分布。以此为指导,在时机成熟时,逐步将与功能区不相协调的功能单位迁出或交换,将已不再适用和过期的建筑逐步拆除,并根据规划逐步建设需要的功能设施。例如,将中关村电子工业区作为一个功能区,就要规划出50年后相应的工作区建筑、居住区建筑、服务区建筑、草地、森林等,在此基础上,功能不同的单位可以通过政府调控逐渐迁出或交换,不相适应的建筑逐渐拆除,需要的建筑逐渐增加。如此,我们可以在不增加社会成本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功能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