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新特点,强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我们深化研究、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方向。
对外开放形势的新特点
加入世贸组织5年取得高分,但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 |
外贸顺差将持续出现,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成为宏观调控的新任务。2005年我国出现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我国也因此成为国际上经常项目持有大额顺差的国家。一般来说,贸易顺差增加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我国在资本项目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持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但好事过了头,也会有负面影响。首先,顺差太大、持续时间太久,造成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会大大增加本币投放以及因此而采取对冲措施所使用的金融产品的供给,出现金融流动性过剩和调控的困难。其次,容易引发经贸纠纷,不利于改善对外经贸环境。因此,适当扩大进口,改善贸易平衡,进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将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走向更高阶段的转折点。坚持互利共赢,是调整和改善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指导思想。世界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使我们的贸易伙伴得到实惠、得到发展,我国对外经济才能实现更大提高,经济增长才会有更好的国际环境。积极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可以使我们的贸易伙伴分享我国对外开放的成果,从而为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需要寻找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积极扩大境外投资合作。
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增长方式粗放,出口商品生产以低技术加工和低附加值为主,而且有一些生产环节以高投入、高排放和高污染为代价。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低价竞争实现发展,不仅不利于改善劳动关系,而且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因此,在生产环节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生产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实施品牌战略。加工贸易应走转型升级的道路,实现出口商品向中高技术加工和较高附加值的集约型生产方向转变,进而带动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位次的提升。在流通环节也要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内部低价竞争,提高企业自律意识和防范贸易摩擦,建设有关服务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贸易流通效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需要避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不能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理解为降低外贸增长速度,而应把好与快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理解为只要高新技术产业,不要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应着力提升各种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产品附加值;不能只重视货物出口贸易而忽视服务出口贸易、只重视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而忽视进口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而应结合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具体任务。
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1979年以来,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6000多亿美元。但国际通用的统计口径是存量,即发挥资本功能的积累量。按此口径,到2005年底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只有3000多亿美元,按人均计算在世界上只能排到100位以后。因此,我们不能盲目骄傲,也不能轻言吸收外资已经过多。与过去相比,我国确实不缺资金,但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还不到位,资本市场有待完善,银行储蓄转化为投资还困难重重,服务业和许多新兴产业的资本形成能力很弱,吸收外资仍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确实需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取向,发达地区应更倾向于“选资”,即着重于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着重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不是单纯扩大引资数量。当前,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我们要把握机遇,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适应这些新趋势,努力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继续扩大,但半数是加工贸易,境内加工的增加价值并不多,而原产地的帽子却要我国来戴,境外反倾销的对象国也要由我国承担。改变这种不利局面,需要企业“走出去”,把一部分加工环节转移到境外,改变原产地标签对我国出口贸易扩大的制约。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消耗空前增加,我国已成为能源和其他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大国。这也要求我国企业“走出去”寻求投资合作,扩大资源供给的来源和方式。更为现实的问题是,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需要增加外汇资本流出的数量和渠道,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企业“走出去”寻求投资合作,是外汇资本流出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也是资本项目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如何管理境外投资,是对外开放领域的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