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还不错!”落座之后,我一边掏出采访本,一边随口说道。史丹泽大使没有说话,而是轻轻起身。
“不,天气并不好,灰蒙蒙的。”慢步走到办公室的窗前,他仔细看了看天,认真回答道。
这是日前记者采访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时的一幕。
德国人的严谨我是听说过的,但当史丹泽大使以这种方式突然地将其演绎在我面前时,惊讶之余,我不禁有几分感慨:对待生活,即使细节都如此认真的民族,为全球体育爱好者奉献一场丰盛的世界杯盛宴,自然是情理中的事。
史丹泽大使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德国民众对中国充满好奇,而北京奥运会无疑引起了他们更大兴趣。为满足民众对北京奥运会信息的需求,德国有关方面还开通了介绍北京奥运会的专门网站,内容丰富翔实,其中图片就有1.5万多张,并定期更新。
规模庞大的德国奥运军团来京,人数众多的德国游客来华,大使馆相关方面工作量很大。史丹泽大使介绍说,从2005年开始,大使馆就开始了做相关准备工作,由于工作涉及面广,为了便于协调,大使馆已经专门指定了一位官员,负责使馆协调体育部、文化部等与奥运有关部门的工作。目前,该官员主持的相关会议不定期召开。
史丹泽说,他最爱的运动是踢足球,在日本留学时,他曾学了一门该国的武术叫“合气道”,回国后,他还成为业余传授合气道的教练,他的妻子对这两项运动也钟爱有加。
德国是喜爱运动的国度,世界杯见证了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历史上,他们曾两度主办过奥运会:柏林奥运会(1932年)和慕尼黑奥运会(1972年)。
不幸的是慕尼黑奥运会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史丹泽大使回忆说,悲剧发生之前,慕尼黑奥运会赛场上一片欢腾,每个人都沉浸在奥林匹克节日的欢庆气氛中。当袭击事件突然降临时,人们一下子陷入悲伤的深渊。“慕尼黑奥运会也有其非常成功的地方。”他提醒人们注意该奥运会经常被忽视的另一面。的确,那是当时名副其实的“科技奥运”:奥运会新闻中心有3台电子计算机,能提供5亿条资料,还有63种不同键盘的打字机,供数千名记者使用。在太平洋、大西洋上空还设置了4个卫星转播站,几十个国家可收到奥运会实况转播。
20世纪90年代初,史丹泽到华就任德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处长。提到那段日子,大使认为那是很快乐的一段时光,与中国新闻界打交道,结识了一批记者朋友,从他们那里,他更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脉搏。当时,国际社会密切注视中国社会发展走向,史丹泽也在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1992年,邓小平先生视察南方讲话,史丹泽从那些“简明、坦诚、勇敢”的言词中,解读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可动摇的决心。
史丹泽大使高度赞赏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等理念,认为将会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他举例说:“比如绿色奥运理念。目前,环境污染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奥运为契机,出台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推动政府机构、企业界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史丹泽大使最后说,和日本、韩国举办奥运会时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全方位向世界开放,这正是国际社会所期待的,作为奥运会主办国,中国勇敢地向世界展示自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这句话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开放精神,为世界所欣赏。北京奥运会时会有大批外国朋友来华,如果能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这一点,他相信中国将会处处受到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