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上的小坑疑是马蹄印 |
探秘秦朝“高速公路”:秦直道等同二级公路(图)
本报讯 (记者 李彪) 经考古人员初步发掘,有着秦代“高速公路”之称的秦直道日前揭开了神秘面纱。调查显示,秦直道路面最宽达47米,平均宽度23米-26米,坡度平缓,相当于今天的二级公路标准。
秦直道最宽处达到47米
秦直道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由秦始皇下令30多万大军历时两年半修建而成。它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南抵秦都咸阳附近,全长700多公里,基本保持南北走向,故称“直道”。
省考古所研究员张在明表示,2006年秦直道考古队的工作集中在富县坡根底段海拔1100米至1300米的子午岭支脉上,该段直道基本沿山脊选线,全长约5.3公里。勘查得知,坡根底至第二垭口段直道的修筑以“堑山”为主,即将山脊的一侧或两侧向下开挖,取平路面,挖取的土填在山谷一侧,称为“堙谷”。现存路面一般宽23米-26米,最宽处达47米。直道坡度平缓,相当于今天的二级公路标准。
直道路面上坑可能是马蹄印
考古人员清理出的直道路面宽约10米,中部高凸,路两侧有缓坡状路肩,其中靠山一侧路肩长4米,其外有宽2.4米的排水沟,沟底较平,底部铺有少量礓石碎块。
在直道路面上分布着直径7厘米-8厘米的侵蚀小坑,可能是马蹄踩踏所致。路面上分布有若干层较为坚硬的黑色踩踏土,并出有汉代陶片,而靠沟一侧路肩上部没有踩踏层,靠山一侧路肩上部可见少量的踩踏土,但质地较疏松,颜色也较浅。
据介绍,秦直道的修筑是在“堑山”开挖至生土,取平路面以后,即可通行。秦直道生土路面距地表的平均堆积厚112厘米。按年平均堆积厚度计算为352年,即路土形成的时间贯穿几乎整个汉代。如果考虑到路土层的密度和坚硬超过其上的两层,其堆积的时间要超过352年,这表明从两汉到魏晋或稍晚,可能就是秦直道频繁使用的主要时期。另外,考古人员还调查了直道东、西侧山峁上的两座烽燧,证实其是宋金时期的防御通讯设施。
张在明表示,这次调查,是首次对秦直道路面考古发掘,取得了直道构筑的第一手资料,为秦直道考古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了借鉴,秦直道的全程走向、修筑方法、沿线附属遗存等方面的疑团最终会解开。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