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一天两趟往家里捡垃圾,令小女儿和女婿双双吃不消。女儿下决心清理“门户”,要撵生母出门,“不是不养妈,是忍无可忍。”而老母亲却很固执,不肯放弃拾荒的营生,更不肯离开女儿家,“亲闺女要撵妈出门,我心里冤。
| |
“连烂苹果都往家里捡过”
30岁出头的小姚随母亲的姓,可她最头疼的就是这位老妈。“这件事情的焦点就在老太太捡垃圾上。”小姚的丈夫说,姚老太太拾荒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出门拾荒,到晚上再出去拾一趟。烂鞋、废纸,她连烂苹果都往家里捡过。喏,这都是她捡来的。”小姚伸手打开了靠墙角的一只柜子,里面满满当当地堆放着十来双鞋。柜子里还有废弃的吹风机、塑料绳等杂物。在旁边的一只塑料鞋架上也塞满了样式各异的旧鞋。“这个鞋柜和架子都是她捡来的,里面的这些东西也是她捡来的。”随后,小姚带着记者参观了她7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的家,阳台上杂物成堆,连卧室门后都藏着塑料花、塑料台灯、呼啦圈。
小姚说:“现在的情况好多了,我妈可精明了,官司开打后,这个家已经大为改观。原来家里还养着老太太捡来的流浪猫。你到地下室就能闻见猫骚味。”小姚说话的口气带着许多无奈。记者在地下室果然找到了姚老太太的“宝贝”,小山似的垃圾堆里居然还藏着两个自行车轮子。
“我儿子才4岁,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能好吗?”小姚的丈夫告诉记者。
女儿曾携家外逃有自杀念头
小姚说,这套房子是2001年买的,母亲借给了自己2.5万元。小姚搬进楼房的那天,老妈也从自己五间瓦房的院落里搬出来,跟着住进了女儿家。从此,家里硝烟四起。“我给她打了欠条,事后翻倍还给她5万元。可就这样,她都不肯走。”小姚说,她考虑过把房子卖掉。可是,老姚拿着棍子追打看房的客人,令卖房计划泡汤。
小姚说,2004年,老妈撬开了自己的柜子,拿走了房产证,甚至连她的日记都翻过了。这事儿惹怒了小姚,小姚夫妇带着年幼的孩子举家搬出。在外租住了将近两年的平房。小姚说,这件事情对自己触动很大,她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但为了儿子挺了过来。去年9月,一家三口又搬了回来。没想到刚住了几个月,家里的环境和气氛已经发展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小姚决定和母亲“撕破脸”对簿公堂。“我肯定养老人,这是义务。但是她要搬走。”
“我捡垃圾卖钱都是为了她”
今年60多岁的姚老太太看起来麻利能干,穿着也干净体面。昨天一早,她骑着三轮车到法庭应诉。面对小女儿的种种指责,姚老太太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细数自己一肚子委屈:“我最疼我这个小女儿。我捡垃圾卖钱都是为了儿女。”
姚老太太说,她有四个儿女。小女儿小姚买房子时,她瞒着老伴,撬开柜子翻出4000元给女儿。因为给小女儿看孩子,还引起大女儿的不满。“我捡垃圾,收废品,一天能挣五六十,全是为儿女。”姚老太太说,她没有其他收入,为了替小姚一家缴纳取暖费、房贷,她在小区里拾荒挣钱。2005年和2006年的供暖费都是她替女儿交的。“我是一点坏心没有,全为她,却遭她这么大的记恨。我也冤呀!”姚老太太承认自己有房:“五间正房,铺的是地板,条件也挺好。”她认为,买房子时女儿答应自己在家里居住,现在却要赶亲娘出门,于情于理都不对。
在法庭上,审判员询问母女双方能不能调解?姚老太太提出,冬天太冷,要求等开春再搬走。“还是楼房里的暖气舒服。”可是,小姚却断然拒绝了母亲的要求:“你搬走,我们给钱赡养,或者在四个子女家轮流住。”私下里,小姚告诉记者,这老太太和儿女们都闹过,估计谁家都容不下。
律师告诉记者,老人因拾荒与女儿起冲突,使这起赡养案件具有特殊性。如果老人有条件不错的住房,而且老人的健康状况许可,老人应该住回自己家里。四个子女都要给付赡养费用。如果平房的供暖不能达到条件,老人在供暖季节住到子女家里也是合理要求。
晨报记者 李婧 文并摄
链接·案例
拾荒老太太
遭儿子起诉
2006年6月,朝阳区法院受理了一起拾荒老太捡垃圾遭到儿子起诉的案件。
70多岁的张老太将捡来的垃圾堆在家里。法官到老人家里进行调查时,居然被屋里的气味熏病,法院只好临时换法官审理该案。
张老太的儿子在法庭上指责母亲太不讲卫生,将破盆破碗、破鞋破衣服,还有没有人要的破木头,都往家里捡,将家里弄得特“味儿”。他多次向居委会、街道、派出所反映,经上述单位多次出面协调但毫无效果。开庭前几天,承办该案的女法官曾到老人家里调查,试图调解。在老人家里被臭气熏了约4个小时,第二天,这位女法官就病了。
而张老太当庭控诉儿子不尽赡养义务,还和媳妇一起打她。她自己靠捡垃圾换取生活费。在以前的调解中,张老太表示,如果儿子每个月给她100元生活费,她就清除垃圾。可是在法庭上她又反悔了,说将垃圾堆在家里是为了让儿子搬走。即使儿子给钱,她也不会将垃圾搬走,除非儿子腾房。在法庭调解时,老太太坚定地说:“他走后我肯定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是,张老太的儿子却拒绝搬家。“让我搬走?那我住哪儿?”
朝阳区法院曾分别于2003年、2005年对此事进行过审理,均以调解结案。这是儿子第三次将母亲诉至朝阳区法院。
晨报记者 李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