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国内油价却迟迟未有反应
本报记者 李晓莉
“急剧下降”!国外媒体如此形容在不到一个月时间,从每桶约60美元跌到目前52美元左右的国际油价。前天纽约期货市场甚至一度跌至每桶51.8美元,是近19个月以来最低的价格。
前天收盘报每桶51.88美元,跌幅2.4%;伦敦期油跟随下跌至51.7美元,跌幅3.8%。
一连5天下跌的态势,让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股价纷纷下跌。然而,国内油价却依然顶住压力,纹丝不动。“春节前调整的可能性已经比较小。”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主任姚达明指出,“如果国际油价一直保持目前的态势,国内油价春节后调整的可能性大些。”
油价暴跌国内油价依然不动
姚达明分析道,近期的国际油价一直在每桶52美元至55美元之间徘徊,“这属于底位徘徊,即使有反弹,也只会出现小回旋。”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炼油厂已经不可能如去年上半年般大幅亏损,“从去年年底已经开始有盈余。”
业内形容目前的状态是“万事具备,只欠发改委的东风了”。然而,发改委却迟迟不肯作出反应,甚至在国际油价一跌再跌的情况下仍顶住舆论的压力,让国内油价岿然不动。可以看到的是,从2006年8月以来,有关方面未曾调整过国内成品油的价格,而当时的国际油价一直在每桶68美元高位徘徊,甚至多次突破70美元的大关,也经历了国际油价的历史高度———每桶78.4美元。
国家发改委表示,迟迟不调油价原因之一是国际油价走势未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对媒体称,“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已使投机基金加速撤离油市。”他说,2007年绝非高油价年,他甚至乐观地预测这一价格将回落到每桶40-50美元的区间。
一传再传“成品油下调”仍是“流言”
“国内汽柴油价格将下调”成为业界最大的传言,可惜从去年10月份国际油价下跌开始传至今日,这句话依然是“流言”。
广州的车主已经悄悄地发现,从去年12月开始,一些加油站已经开始赠送纸巾了,“本来嘛,这种纸巾是一直有的,去年油价高涨之后,油站就取消了。”车主小黄打趣说,“看来油站在年底已经有盈余,又给我们发纸巾了。”
事实上,在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下,夏季一度紧缺的汽、柴油开始愁卖,国内汽、柴油市场主流销售报价开始下跌,据业内人士透露,中石化93号汽油报价5800元/吨,跌80元/吨。而实际上,成交价甚至会比报价低,一些大厂开始将汽、柴油搭售,以求在优惠的诱惑前能多卖货。“眼看春运前的用油高峰马上就要来了,整个市场依然处于‘疲软’状态。”姚达明指出,由于国际油价下跌,市场上看空的人很多,买家迟迟不愿出手。
国际接轨国内油价选择性执行
去年国内油价七度调整,只有一次是下调,其余六次高涨,让中国的车主学会了一个新名词:国际接轨。每次价格调整,发改委均站出来表示,是因为国内成品油价格比国际油价低,国内炼油厂处于巨额亏损状态。车主们纷纷调侃,唯一的一次下调,发改委用1毛钱的跌幅证明了我们确实在与国际接轨。
然而,这个接轨在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时候却选择性地不灵光了。发改委的借口也显得非常薄弱———很简单,国家发改委之前说的国际油价尽管一再下跌,依然高于国内油价,可是这一差距正在减少,当国际油价在每桶55美元时,汽、柴油价每吨差200元左右;当国际油价每桶53美元时,差距就几乎消失了。
更现实的是,中国的炼油厂未必取最高价位的优质原油进行提炼,“以广州石化为例,在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他们进口的是低于国际油价2-3美元的原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那我们比较的时候,就会有所保留。”
定价机制有关部门悄悄使用?
一直盛传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去年下半年进入明朗化后,却又悄然无声。业内人士一再估计,新的定价机制最关键之处无非是将以前的国内油价延迟一个月跟随国际油价的时间缩短,但缩短到什么程度,三五天还是一两周,大家都无法猜测。
然而,记者昨天从业内人士口中打探到,新的定价机制“已经悄悄在使用”,“相关部门(发改委等)已经看到了成形的东西,作为内部刊物颁发”。然而到昨天,记者尚未发现这份神秘的“新政策”。
(Robby/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