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央视法治在线播出《完美通缉》,以下是节目实录:
导视
情景:凶手准备出动 女孩在家 敲门 对话 开门……
大片头 片名:完美通缉
画面:协查通报,兰州火车站……
解说词:1993年11月的一天,一辆从上海发往兰州的火车正缓缓地开进兰州站内,几分钟后,一个衣着普通的中年人走下这趟列车。刚刚走了没有几步,车站里人们正在围看的一幅画像协查通报引起了张欣的注意。协查通报上写着,11月1号2号,兰州市连续发生系列抢劫杀人案,案犯假冒供电局职工上居民家抄电表,趁机持刀行凶抢劫,连续作案四起,残杀五人。
这些案情他早已知道,他还知道,凶手作案非常利落,杀完人就走,现场没有留下任何指纹、脚印等可以利用的痕迹。他再次仔细看了看这张协查通报上的画像。
同期:一看就是出自艺术家之手,画的非常的漂亮。
解说词:协查通报上的画像出自兰州大学一位美术教授之手,这位教授在国内画界名声很大,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的壁画就是由他操刀完成的。这位美术教授在访问了若干目击者之后,迅速画成了犯罪嫌疑人的头像。
随后,这幅画像很快被印成协查通报,在兰州各处张贴下发。同时,警方根据这幅画像,进行了大范围排查,很快确定了一个百余人的犯罪嫌疑人名单。不过,接下来的调查遇到了困难。根据画像圈定的一百多名嫌疑人又被迅速地一一排除掉了。兰州警方这时想起了警界著名的画像专家张欣。
在火车站里看那张协查通报的中年人是画像专家张欣,他是受邀来兰州协助侦破这个系列杀人案。他知道,在这样的时候着急请他来,一定是案子里头出问题了。
同期: 就是画像没有把真正的对象反映出来。
在兰州公安局,张欣更深入地了解了案情,他将面对的是一个杀人恶魔,他杀死了四个老太太和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他想知道,这样的人到底会是一张什么嘴脸。
同期 画像专家 张欣:平均每个死者身上都有捅了十五六刀,这样在当地时间内影响非常恶劣,居民亲戚来人也不开门了。
张欣告诉当地警方,他需要一一地会见案件中的所有目击者。当地的警察告诉他,这个工作恐怕非常艰巨,因为目击者非常多,一共有25个。
同期 画像专家 张欣:25个目击人是怎么回事呢?犯罪分子是冒充电力局的抄表员,到每家每户去敲门,敲开门发现屋小伙子姑娘,比较年轻力壮的他就不下手了,当敲到老太太的时候,他就进去了,进去之后就是动刀。
片花
“对这个人最深印象是什么?”
“他又多高?”(一米六多)
“穿什么衣服?”(中山装)
张欣重新找到了目击证人,询问他们印象中目击者的形象特征并开始作画。但是每一个人张欣都是短短几个问题,绝不多问。
同期 画像专家 张欣:问的越多他忘的越多,你一问他想,想的时候可能掺一些主观的东西,因为他记住的东西事实上并不是很多,他根据自己每个人自己的经验去完善它,这个完善就对我这个案犯的真实长相会产生影响。
这个小女孩说她还有些后怕,开门后,犯罪嫌疑人看了看家里的电线就走了,自己回来继续做功课,她好像听到了邻居家孩子的哭声,一下又不哭了,也就没有注意,没有想到,邻居家的一个老太太和家中的小孩都被凶手杀害了。她已经一点都不记得开门后看到的犯罪嫌疑人的长相了,但是清楚地记得从防盗门的小口中,看到的那人的眼睛,不大,有些细。
同期+画面:有个人发现他的鼻梁比较瘦,不像我们这边的回民,他说我们回民的鼻子还要高一些大一些。
同期+画面:一个小男孩说这个对象跟他长的差不多高,我说你是站着还是坐着,他我们同时站着,他跟我一般高,身高出来了。
同期+画面:还有一个小伙子他这个人很瘦的一个人,他说指定比我瘦,那我说他体重有多重,他说最多也就110斤左右,那么这个体重又出来了
同期+画面:通过20个人的回忆,有的人注意他穿衣服了,有的人注意他的脸型的,有的注意他的鼻子了,从上到下整个跟我叙述了一遍,把这些所有的要素凑齐了。
解说词:但是,25个目击者中,张欣只访问了20个就不再继续了,他说留下那五个人另有用处。
张欣开始仔细观察已经画好的那二十份画像,审视、比较、排除、合并,最终综合画出了第二十一张画像。当他把这第二十一张画像和之前美术教授的画像比较时,他发现了两者的差异。
同期 画像专家 张欣:(之前的画像)画的有点胖了。
按照目击者的说法,凶手身高不到一米六四,体态偏瘦,在张欣看来,一个瘦小的男人不可能有这么饱满的一张脸。
同期: 人的手脚脸都是成正比的,那么圆脸跟圆脸一个是200斤一个是100斤,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肯定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你不可能一百斤的体重出现一个两百斤的脸。
他知道画家这幅画像看上去的确非常完美,但是它的差别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个完美上面。作为一个艺术家,画家作画时本能地追求完美,很可能不自觉地对手中的画像作了修饰,但同时也模糊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脸部特征。
解说词:现在,张欣把这二十一张画像挂满了屋子,张欣知道,剩下的五个目击者出场的时间到了。
同期 画像专家 张欣:这个各有用处,一个是没有画像,你要把它画出来,通过人家讲画出来,这20个人的作用是这个作用,剩下5个人是辨认他们的画像,根据这个画像对头脑中的印象,对这个画像进行矫正起这个作用。
五个目击者一个一个进来辨别。张欣则在画的后面悄悄观察着。五个目击者逐个进屋,结果他们像商量好了一样指向了同一张画像,他们说,没错就是这个人,真象,跟照片似的。他们指的那张画像正是张欣最后画的第二十一张画像。
同期 画像专家 张欣:看到他们进来这种反映我心里都很有信心的,因为5个人异口同声的就是他,不用画了。
下节预告:完美画像大显神通,杀人恶魔无路可逃,稍后请继续收看《法治在线》之周末探案 《译形侦探》
宣传片+大片花+片名 完美通缉
解说词:张欣画的那第二十一张画像得到了25个目击者的一致认可,他们都觉得这张画像几乎和他们见过的那个男子一模一样。警方再次把画像协查通告发遍兰州城。
由于犯罪嫌疑人操地道兰州口音,又是化装成电工,兰州警方怀疑他应该是兰州本地人,而且和电力系统有关。因此他们抽调了近三百名警察,把和电力系统有关的人员上上下下查了一个遍,但是还是始终没有结果出来。
画面:旅馆老板娘看协查通报,老板边倒水边看老板娘手中的画像。
解说词:兰州火车站旁边的一家旅馆里,老伴和老板娘看着警方新张贴出来的协查通报,他们觉得通报上的画得那个男子好像在哪里见过,但是又不确定。
同期 旅店老板 老张:这个人我绝对见过,非常肯定,但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正在这时,旅店老板看到有个穿着中山装的年轻人走了进来,老板注意到,他好像有意无意用手遮挡着脸部。
张欣听说警方的调查仍旧不顺利,既然画像没有问题,为什么始终上不来犯罪嫌疑人的任何信息?他再次拿出拿二十一张画像,反复观察,这时他突然想起有个目击者曾经说过,凶手的鼻子不像是回民的鼻子。
同期 画像专家 张欣:我感觉这张画像跟兰州人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西北的不具备的特征,西北人鼻子整个鼻子从上沿下沿都比较高,你见过兵马俑,兵马俑就是类似于西北的这种长相,而我这个长相好像不具备这个特征,反而具备的沿海的特征。
解说词:紧接着,张欣注意到很多张自己所作的记录上,都非常醒目地标注着中山装三个字,凶手为什么要穿中山装作案,是有意还是无意?张欣很想知道,在兰州都是什么样的人在穿中山装?
就在张欣准备沿着中山装的线索继续调查的时候,他突然听说,有个很像凶手的人刚刚住进了火车站旁的旅店。
同期 旅店老板:就是他了,一进门我就认出来了。
解说词:旅店老板告诉赶来的警察,他是从协查通报上认出这家伙的,他估计这坏蛋肯定是想找机会坐火车逃跑。在安排他住下后,老板马上就报了警。老板把警察领到了这个人的房间门前,两名警察迅速冲进了屋内。
片花
警察打开门冲进了屋里,不过他们发现屋子里已经空空如也。墙上的窗户已经被打开,看来,凶手已经跳窗逃跑了。
解说词:张欣听说警察在旅店没找到那个人,他知道对方已经很警觉了,必须加快速度,尽快缩小侦查范围。他仍旧怀疑,凶手不是兰州本地人,更不是什么电工。张欣走上了大街,他每看到一个穿中山装的,就上去问一下,结果,张欣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同期 画像专家 张欣:我在马路上转,前前后后问了我记得好像是有那么八九个人,看看到底谁在穿这种中山装,结果问下来的结果,这八九个人几乎都是浙江人。
解说词:张欣把他的新发现告诉了办案警察,凶手应该是一个迁移到兰州的浙江人,由于来这里时间长了,入乡随俗改变了口音。
警察迅速调整了侦查范围,他们重新印制了协查通报,请居民举报符合通报上画像特征的浙江人。协查通报被广泛张贴,尤其是在那些外来人口密集的区域,几乎达到了每十户的住家门前都有一张。警察还在电视上反复播放协查通报,他们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
很快,一个小区的居民举报说,他的一个邻居就是浙江人,而且长得很象画像上的人。警察迅速做了调查,发现他是一个裁缝,十多年前来自浙江宁波,身材不高而且偏瘦,习惯穿一身中山装。举报者说,这个裁缝昨天回家后就再没出来过。
现在,警察该收网了。而此时的张欣,也正坐在画室中反复看着那张画像,心中充满期待,对于张欣来说,多达25个目击者,画像条件几乎达到了完美,在他脑海中,也已经无数次对这个人的长相五官排列组合。
同期 画像专家 张欣:脑子里有这么个译文,然后再观察他的脸。我也很想知道,凶手到底长什么样。
解说词:警方冲进了那个裁缝的家,没有遇到任何反抗,进了客厅,他们意外地发现,这个裁缝已经上吊自杀了。屋里的电视机还开着,电视里播放的正是协查通报的内容,屏幕上的那张画像正呆呆地望着屋里的那个已经上吊了的死人,似乎昭示着某种宿命的联系。警察再往外看,发现屋子窗户对面电线杆上也贴了一张协查通报。
同期:明确了以后把他本人的照片跟我的画像,我的学生放在一起一重叠,几乎是重合的。
(责任编辑:黄成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