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湖南几家主流媒体刊发了8名省管干部拟任职人选的“任前公示公告”。省委组织部表示,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和举报拟任职人选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廉政勤政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见1月13日《三湘都市报》)
当地媒体列表公示的名单分作这么几栏: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学历、学位或专业技术职务、政治面貌,以及现任职务和拟任职务等。
| |
这一公告体例当然不是湖南的独创。据我观察,各省市组织部门对官员的任前公示,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与此大同小异的文本。这种公示格式和常见的个人简历表前两行几乎一模一样,无非是说说拟任职人选的基本情况。而“现任职务”和“拟任职务”,则仅仅表明某党组副书记不日将被扶正,而某校长助理即将荣升副校长了。至于拟任职人选的德能勤绩究竟如何,公众是不可能从“公示”中获悉的。
而实际上,早在公示之前,组织部门对拟任职人选,不仅按照相关程序,逐一作过认真的考察,而且对他们方方面面的评价应该也是相当不错的。否则,怎么可能将其列入提拔乃至重用的名单呢?然而,待到官员任前公示时,组织部门对这方面情况却往往秘而不宣。之所以如此,不知是深恐组织上的评价与公众的看法反差太大,到时候弄得不好交代,还是数十年来历久不衰的“干部任免神秘论”仍在作祟?
众所周知,推行官员任前公示制度的初衷,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加大对拟任职人选的民主评议、监督力度。可现在倒好,组织部门连对为何要提拔、重用某某的理由都不置一词,这可真有点和公众打哑谜的味道。而事实上,涉及官员升迁的相关信息,是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公共信息之一,必须如实予以公开。如果连对拟任职人选的基本工作情况都不清楚,那公众怎么可能主张自己的监督权利?又怎么知道用人是公平、公正的呢?退一步说,对即将履新的省管干部,公众也有权了解他或她以前都干过些啥,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吧?如果这方面信息不对称的话,那反而有可能使原本十分正常的官员调动,被一些人想当然地猜测成另一番模样。
所以我以为,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的官员任前公示模式,明显滞后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为此,建议中组部出台硬性规定,要求地方组织部门在发布官员任前公示公告时,增加对拟提拔官员近五年或十年德能勤绩的简要评价,进一步加大干部任用机制的透明度,以免官员任前公示这一体现民意的制度流于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