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市民赶来听讲,踊跃提问。骆昌威 摄
昨日上午,广州市图书馆,石仲泉教授激情开讲。 骆昌威 摄
文/本报记者周祚
昨天上午,“羊城学堂”在广州图书馆正式开讲。首讲由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教授主讲“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广州公众对伟人毛泽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可容纳400多人的讲堂全场爆满,大批听众站在学堂外坚持听完全场。其中,不少市民拿着本报前天的慕名而至。“羊城学堂”由中共中央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图书馆、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等单位协办。
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华参加了讲座。
毛泽东发奋读书三大原因
石仲泉指出,毛泽东从小就酷爱读书,甚至在戎马、战争年代及艰苦的长征岁月,都没有间断过读书,长征途中,他睡不好,在马上也读书,长征过草地时,没有吃的,就一边将稻草炒一下,一边看书。
毛泽东读书最多是在延安,他发奋读书,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到了延安后条件改变了,比较安定了,书也多了一些。第二,因为遵义会议后,他已经实际成为党的领导核心。革命形势发生了内在改变,从内战转变为抗日,党的军事、政治路线已经有了重大转变,但是,思想路线一些主观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肃清。因此要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正确处理双方的复杂关系,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就很难出现抗战的新局面,此时党的事业也需要他发奋读书。第三,他个人也有志气,有的领导人讥笑他有狭隘的经验论,粗略地理解马列主义,包括遵义会议的时候,有人说毛泽东没有读过马列主义,他不过是读了《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这些都是土东西,无法指挥打胜仗的,所以到了延安他发奋读了非常多的书。
石仲泉表示,毛泽东的一生是名副其实读书的一生。他晚年岁数大了,视力减退了,但仍坚持读书。在他逝世前一天的早上5时50分还在坚持读书,此时医生已经在对他进行抢救,但他仍读了7分钟,直到无法读书,十几个小时后就去世了。
毛泽东读的书分9类
石仲泉介绍说,毛泽东读书广收博览。他读的书可以分为9类。第一类是马列著作,他曾跟外国友人说,“我在马背上读马列书。”其中最喜欢读列宁的著作。第二类是哲学和经济学的著作。这些书对他后来写实践论、毛泽东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人说毛泽东没有读过《资本论》,事实是《资本论》1938年第一次出版时,毛泽东在延安就读了此书。第三类是西方思想著作。第四类是中国的历史和近代的时政著作。毛主席最爱读的就是历史书。他在中学的时候,写作文,以“商鞅变法”为题。老师看后,评价极高,“认为他才智过人,前途无可限量,不知道可以发展到什么地步”。
毛泽东曾非常崇拜陈独秀
毛泽东非常爱读陈独秀的著作,他曾经成了陈独秀的“粉丝”,非常崇拜陈独秀;第五类是中国的文学著作。他爱读诗词,对唐宋八大家,是如数家珍。还有鲁迅的小说,《聊斋志异》等等,都是他喜欢的。第六类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书。第七类是宗教书籍。毛泽东对宗教很关注,中国有三大宗教,用马列主义研究宗教的人很少,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国科学院也就是现在的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宗教研究所,专门研究宗教的问题。第八类是逻辑学著作和工具书。如辞海等工具书。第九类是学习外语。毛主席自己口音很重,外语的基础不好,但是晚年后非常注重学习外语。
石仲泉介绍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他说,毛泽东提出要读无字之书,向社会学习。甚至他还提出要学习明代的徐霞客,希望有生之年,骑马到黄河长江的源头,考察大江大河。而且早在1958年,他就组成了一个随行专家团,准备马匹,即将动身考察。但是后来发生了抗美援越,打乱了计划,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对易中天、于丹要鼓励
石仲泉还从毛泽东对读书的热爱说开去,表示“现在的公务员实行竞争上岗,要想能够上岗,也要多读书,增强本领。毛泽东1939年就说过,‘我们的队伍有恐慌,不是政治和经济的恐慌,而是本领的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得差不多了。就像一个铺子,本来卖的东西不多,一卖就空空如也,因此要进货,我们的干部也要进货,学习本领,学习知识。’”
石仲泉还表示:“读书要把书读活。这是毛泽东读书给我们的启示。像现在很热的易中天、于丹等人,他们让古籍和历史故事飞入百姓家,跟市场对接得好,这就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自我价值。他们都像毛泽东一样,把书读活了,这种人物我们要鼓励,不应该胡乱批评。”
“羊城学堂”:
“羊城学堂”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性学堂,是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香羊城是在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华的倡导和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开展的一项长期的广州全民阅读活动。“羊城学堂”立足于提高市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促进学习型社会和文明城市的创建。“羊城学堂”的学术内容包括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各学科领域的经典名著和市民普遍关注的各方面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