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处在骑虎难下的处境———不向伊拉克增兵不行,但是增兵也未必可以改善伊拉克的安全局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公布的对伊拉克新政策,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伊拉克问题,所以虽然在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可能可以稳定伊拉克局势,但是不能从根本上结束伊拉克暴力冲突不断的局面。
| |
布什没有别的选择
沈丁立表示,如果美国不向伊拉克增兵,那么美军在伊拉克将会面临疲惫挨打的局面,难以应付针对美军的军事暴力活动。而布什接受美国跨党派“伊拉克问题研究小组”2006年11月撰写的报告建议,逐步削减驻伊美军也是不可行的。“一旦美军撤兵之后,恐怖分子就可以乘虚而入。在伊拉克这样一个如此分裂的国家,宗派流血冲突就会进一步升级。伊拉克就会真正成为国际恐怖组织的大本营。当然这些恐怖分子会四面出击、危害其他国家的安全,当然也包括美国。”
所以,布什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向伊拉克增兵。可是增了兵,伊拉克的未来就会更好吗?沈丁立认为未必。矛盾的表面似乎是美国打着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旗号,推翻了一个部分人反对、部分人拥护的伊拉克领导人。而事实上,美国与萨达姆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了美国与伊拉克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美国的存在让很多拥护萨达姆的反美武装很不顺眼。
应该向伊拉克人民道歉
批评增兵政策的分析人士指出,去年增兵先例表明,增加驻伊美军力量并非解决伊拉克问题的答案。
美国还有一些军方人士担心,增派美军,会在伊拉克引发更多针对美军的暴力事件。美军推翻萨达姆政权后,解散了原来的伊拉克军队,各武装派别趁机而起,挑起暴力冲突。同时,一些极端主义势力武装分子潜入伊拉克境内,制造针对美军的暴力事件。如果增派驻伊美军,会吸引更多极端主义分子前往伊拉克,令当地局势更为混乱。“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伊拉克局势。但是,在伊拉克的美国士兵越多,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美国人沦为受攻击的目标,更多的美国士兵会被杀死。”沈丁立说。
沈丁立说:“布什应该做的是郑重向伊拉克人民道歉,留下足够的财政资源、无偿援助伊拉克。然后由受国际社会尊重的多国部队进入伊拉克,进行管理。关键的是交接的过程要做好衔接工作。”
中东政策更强硬
除了增加驻伊美军数目,布什的对伊新政策还包括政治、经济措施,希望多管齐下,配合增兵方案解决伊拉克问题。
然而,有分析质疑,花钱能否斩断伊拉克的暴力根源,如果能,究竟花多少钱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没人知道,尽管有报道认为需要‘数十亿美元’。”《经济学家》杂志10日发表的分析文章说道。
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增兵计划有效性为什么遭到怀疑。有一种观点认为,伊拉克局势之所以恶化,是由布什政府中东政策方向性错误所致。
这种观点认为,布什出任总统以来,忽略了调解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关系,为全球极端主义势力活动兴起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布什拒绝伊朗、叙利亚等国介入解决伊拉克问题,导致当地教派冲突失控。
对于布什的此番讲话,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赵伟民教授分析认为:第一,明确表明了布什不会改变中东政策,而且与此前外界猜测的相反,布什反而继续加强了其一贯强硬的中东政策;第二,明确表明了布什不采纳此前伊拉克研究小组提出从伊拉克脱身、寻求伊朗和叙利亚合作的建议;第三,表明了布什将继续并加强对伊朗和叙利亚的压力。增派航母、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针对性都非常强,可能会导致伊朗和叙利亚采取相关措施;第四,发出了这样的一个信号,那就是美国不会在伊朗核问题上妥协或示软。而如果伊朗不采取让步的话,很有可能导致问题的激化。
美国卷入伊战时间表
2001年:
9月11日:“基地”组织对纽约和华盛顿策划并发动了系列恐怖袭击。
10月:美军对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塔里班发动攻击。
2002年:
7月8日:布什承诺“用尽所有我们能想到的方法”,打倒伊拉克的独裁者萨达姆。
2003年:
3月19日—20日:美国挑起伊拉克战争。
4月9日:美国军队占领巴格达,欢呼的人群推倒了一尊高12米的萨达姆塑像。
5月1日:布什宣布,“主要的战斗已经结束。”
12月13日:萨达姆在一个山洞内被美军俘获。
2004年
:
6月28日:驻伊联军临时政权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10月6日:美军没有发现关于萨达姆政府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2005年:
5月3日:第一个通过民主选举的伊拉克政府宣誓就职。
10月15日:伊拉克在全国举行了公民投票,批准伊拉克的新宪法。
12月15日:议会选举召开。
2006年:
11月7日:共和党人在中期选举中失去了对国会的控制权。
11月8日:拉姆斯菲尔德辞职,布什提名前CIA局长罗伯特·盖茨接替。
12月31日:美国军方公布数据显示,伊战以来,在战争中丧生的美国士兵人数达到了3000人。
2007年:
1月10日:布什宣布对伊新战略。 周晶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