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自1月14日起,将汽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将航空煤油价格每吨降低90元。此举已产生积极反应,目前国内各地的四种汽油价格平均降低了1角多钱。
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国家发改委此次下调油价,一是顺应民意之举,二是与国际油价接轨的表现。
| |
同时,油价下调的幅度,也让人感到并未完全到位。以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市93号成品油为例,2004年4月国际油价每桶70美元时,同期的北京油价是每升4.65元,而目前的国际油价已经跌破每桶55美元,但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降价方案,北京93号油仍是每升4.9元。如果说与国际接轨,那么这种油价小步微调的策略,容易让人产生“打有埋伏”的印象;同时,人民币也在升值,太小的幅度给人感觉很不厚道。
虽然有关部门油价上调时的理由是“与国际接轨”,下调时也说“与国际接轨”,但实际上国内油价始终在“闭门算账”,百姓一直在雾里看花。
现在,围绕着油价,百姓仍然有许多看不懂,比如,为什么这次汽油价格每吨降低了220元而不是440元?汽油可以降价220元,那么航空煤油为什么只能降低90元?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在2006年11月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美国普通无铅汽油全国平均价格为每加仑2.20美元,去掉燃油税,相当于每升0.58美元。国内曾有机构为此专门算过账,说中国的油价什么税都不含也比美国贵,而且贵得不明白。
从去年开始,国内基本上是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上国内合理加工成本和适当利润确定”油价,同时,还推出“四个配套机制”。经过一年来的运行,大家看到配套机制正在试行中逐步完善,但是在“合理加工成本和适当利润”上难以让人心悦诚服,因为直到现在,除业内人士和国家发改委,谁也无法核定出“合理”的石油生产成本,更无法确切知道利润加到多少才算“适当”,在石油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这种高度“计划性”与国内整体的市场经济状态很不适应。
“石油安全”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既然提升到国家层面讲“安全”,就意味着中国的石油市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步入国际大流通的轨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被垄断的石油及其油价就该让百姓永远看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