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董家渡》镜头
关于所在的这个世界,我们究竟有多少确切的了解?
除去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还知道一些别的真实吗?那曾经发生的一切,那正在默默进行的一切,那些与你的生活永不相交的陌生人的生活、思想、困境或情感,我们都知道吗?
纪录片体现的是真实的力量
世界上就有那么一类人,他们扛着机器,用几年时间去追踪现实中的一件事、一个人,甚至可以说,是用生命去关注另一个生命的状况。
他们的镜头舍弃了一贯的贵族骄矜,谦恭地紧紧跟随在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生命背后,像是从无始无终的现实中截取了一段,关注着时代和命运,而我们充满兴味的触角,也随之敏感地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不相识的人们同喜同悲。这,就是纪录片。
纪录,是个严肃的词藻,它意味着将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一切,原原本本地纪录下来,立此存照。探索(Discovery)频道中国副总裁罗百鸿先生说,纪录片不仅仅是一个节目,更是一种深刻的体验,让观众体验情感、刺激、希望,激起他们的兴趣。
纪录片《输家和赢家》颇令人玩味。两个德国电影工作者在一年半时间里,见证了鲁尔一个工业区被夷为平地的过程:很多中国工人来到这里将设备拆运回国;当地工人的自豪感随着世界上最现代化焦炭工厂的消失而消逝;而背井离乡、每周工作60小时的中国工人工资很低,疲惫,却对未来乐观。谁是赢家,谁又是输家呢?
我在电视上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河道边的一个小村庄,集拢起几条破旧小船运沙子,尝到甜头后他们自己动手造水泥船,越造越大,最后竟然造到了万吨轮!这么多年过来,许多气势磅礴的大片、许多俊男靓女的情感故事早已淡忘,可那些住着很一般的房子,家里却拥有几条大船的中国农民,他们急迫地抓住机遇、敢想敢干的气魄给我带来的喜悦和震惊却清晰如初——因为真实自有自己的力量。
“寂寞的事业”终于见到曙光
尽管《话说长江》有过举国同看的辉煌时刻,尽管关于发廊妹艰难求生的纪录片《姐妹》曾经热播热卖,尽管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曾创下高达36%的惊人收视率,尽管有数不清的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奖,尽管有无数独立制片人和民间制作……但是,纪录片热似乎始终是一种偶发事件,是一项墙里开花墙外红的“寂寞的事业”。因为整个纪录片产业链——从制作的投资到生产流通到最后的消费是断裂的忽视商业化的后果就是纪录片日益趋于沙龙化、边缘化。
不过最近,我们欣悦地看到了纪录片的曙光。2006年12月,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携手主办“真实中国·影像巡展”。在主题为“纪实频道发展之路和未来模式”的专业研讨会上,我们意识到,纪录片以真实的力量为自己开辟了道路,展示出作为未来观看潮流的振奋人心的美丽前景。
成立于2002年1月1日的纪实频道,是中国第一家纪录片专业频道,出于对纪录片事业的热爱和对其不可替代价值的深刻了解,熬过几年亏损,自制纪实节目内容由77小时增加到580多小时,建立起最具文化价值和知识含量的品牌形象,成为上海媒体文化的新地标。调查表明,纪实频道的观众中,25岁到54岁的男性占63%,甚至超过了体育频道,这个“文化层次高、收入高、消费能力高”的人群,吸引来高端品牌广告,2006年广告收入达7200万元,2007年将突破1个亿。以频道的方式集中分散的力量,发现观众和市场,接驳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良性循环,他们离自己成为中国纪录片重要生产基地和内容提供商的梦想越来越近。
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与未来
直到现在,关于电视(电影)纪录片的定义,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分歧——窄可局限于仅以人为反映对象,挖掘事件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宽可放大至所有以“真实非虚构”为宗旨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技、宗教、自然等题材。
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认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端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播出的《英雄的信阳人民》。1978年,从日本引进的便携式摄像设备替代了16毫米电影胶片,导致新闻纪录片从电影系统“撤离”,转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创作理念也从上世纪60-80年代重视脚本、依赖解说的人文教化(《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变为80-90年代声画并茂的“原生态”客观纪实(《中国外交风云》、《望长城》),又发展到90年代至今大量运用符号语言(画面)、突出故事戏剧化的“主观与表现”(《英与白》、《幼儿园》)。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吕新雨则认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纪录运动,是在对1979年到1983年那些大型专题片反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纪录运动强调人文精神和对社会底层的关怀,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渠道。中央电视台的张洁也指出,1979年后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电影《天云山传奇》和《小花》、伤痕文学、星星画展、新秀音乐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当时的纪录片并没有纪录这些群体的苏醒,处于失语状态,不能算是标准意义上的纪录片。
但从一个频道的丰富和市场化角度考虑,扩大纪录片的外延又是非常必要的。上海纪实频道已然将多种元素与纪实元素融合。在他们自办的栏目中,既有“纪录片编辑室”这样传统的现实题材栏目,也有口述历史类的“往事”、谈话类的“文化中国”、系列片“大师”、分专题系列制作的“档案”、回顾国产优秀纪录片的“经典重放”以及由纪录片爱好者提供的轻松活泼的原创“DV365”等。
在当今国际,各种类型的纪录片已成为观看的重要对象。戛纳电影节参展电影和电视剧各占10%左右,而动画片和纪录片占到80%以上。作为高品位视听文化产品的纪录片不是新闻节目那样的“易碎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录片以每年20%的速度增值,它已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电子时代高品格的文化代表、电视总体制作水平的标志,是大潮流、大趋势。因为只有在不造假的纪录片中,才能找到人对自身、对历史、对生存状态及与环境关系的天人合一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