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铁道部宣布春运火车票价不再上浮之后,国家发改委宣布自1月14日起,国内汽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降低90元。
(新华社1月14日电)
不管发改委是迫于舆论压力而作出让步,还是受令于高层意志而调低油价,但降价在客观上与“民意”相契合,却毋庸置疑。
拿这次油价下调来说,依据的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回落”,看上去是顺应市场而动,可是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早就大幅回落,国内油价为何迟迟不予下调?另一方面,这次汽油价格每吨为何降低220元,而不是320元或者120元,我们都一头雾水。也就是说,国内成品油价的生成机制到底是什么,油价到底据何而定,不仅消费者,恐怕连有关决策部门都没有厘清———一会儿说与国际“直接接轨”,一会儿说“间接接轨”,又说原油价格接轨又说成品油价格接轨,又是与新加坡接轨,又是与布伦特接轨,政策游移不定,致使国内油价生成机制左右摇摆。对于一个石油消费大国而言,没有一个稳定的、成形的油价生成机制,无疑是不可想像的。
油价“与国际接轨”,奉行的是市场路线,可是一方面,国内油价由政府掌控,实行政府定价,这明显与市场路线相背离;另一方面,国内原油、成品油市场掌控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巨头手里,形成从开采、进口到零售的“一条龙”垄断,这也明显与市场路线相背离。因而在事实上,“与国际接轨”变成了油价上涨的幌子,变成了石油巨头谋取暴利的借口。尽管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已经对外资开放了成品油市场,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成品油经营,但是,如果原油的开采、进口依然由两大石油巨头垄断着,甚至连成品油批发都掌控在他们手里,那么成品油零售环节的“市场化”,不过是一种伪市场化、伪竞争,它无助于石油市场健康的竞争机制的形成,更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合理的油价生成机制。
我们欢迎油价下调,但我们更希望,国内油价能有一个合理的、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成机制,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大力促进原油、成品油的市场化改革,打造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竞争机制。也只有如此,消费者的权益才能真正地、长期地得以保障。
(傅新 上海 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