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七卷)
[美]雷纳·韦勒克著
杨自伍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定价:45元
凌越 撰文
浩瀚的工程
三百四十万字的巨著
关于《近代文学批评史》有这样一些简单的背景资料:第一卷《18世纪后期》、第二卷《浪漫主义时期》1955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三卷《过渡时期》、第四卷《19世纪后期》1965年同样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1986年出版了第五卷《英国批评1900-1950》、第六卷《美国批评1900-1950》,1991年出版第七卷《德国、俄国、东欧批评1900-1950》,1992年出版第八卷《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批评1900-1950》。
在2006年1月出版的第七卷中韦勒克评述了1900-1950年的德国、俄国和东欧的文学批评,和韦勒克一直以来的做法一样,韦勒克主要是以重要的批评家为单元展开论述的,最重要的批评家被给予一章的篇幅,比如托马斯·曼、德·斯·米尔斯基、巴赫金、雅格布森等人,稍微次要一点的则给予一节的篇幅,这些“次要”的批评家包括霍夫曼斯塔尔、弗洛伊德、本雅明、卢卡奇、梅列日科夫斯基、高尔基、托洛茨基等44位,这其中的每一个都够一个平庸的教授忙活一辈子了。而连同另七卷,韦勒克实际较详细评述过的批评家有数百位之多,其中的大多数都以博学和多产著称,比如卢卡契24岁时即发表第一部文学批评著作《现代戏剧发展史》,“最令人刮目相看的印象是其中体现的博览群书的程度,卢卡契著述之前读过数百个剧本”,“普列汉诺夫在政治和社会理论方面的每个可以想像到的题目上都有所著述,他的选集多达厚厚的二十七卷”。
个性化的批评史
更难能可贵的是,韦勒克对于这些多产的批评家多能条分缕析地提出自己的个人化的看法,有时赞同,有时激烈地反驳,更多的时候则是平实地分析,指出合理或者错误之处。通常认为韦勒克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以及英美“新批评”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在《比较文学的现状》一文中他曾大略交待了与上述批评流派的个人接触,说明了自己对他们所持的基本观点的态度。因此,在《批评史》中韦勒克也就自然给予这些流派的批评家更多的关注。在第六卷谈到新批评时,韦勒克语气里充满了对英美当代学界轻视新批评的不满,“我认为新批评派所教诲的许多内容言之成理而且将继续有效,只要人们还思考文学和诗歌的性质和功能”。韦勒克还慷慨地给予他的新批评同道兰塞姆、艾伦·泰特、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布莱克默、维姆萨特等人以专章的篇幅。俄罗斯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都是在第七卷中介绍的,同样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比如韦勒克给予俄罗斯形式主义的篇幅是四十七页,而论述名声和影响似乎要大得多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如普列汉诺夫、列宁、高尔基、托洛茨基——则只用了30页的篇幅,而且总体上评价不高。比如普列汉诺夫:“他关于文学的论述的有限价值就在于提倡一种唯物主义眼光。”比如列宁:“我们无法低估列宁的影响和权威性,不过我们应该悲叹的是他将文学归结为政治意识的倾向。”对于俄罗斯形式主义,韦勒克的语调中则充满着激赏:“什克洛夫斯基开先河,锋芒毕露,是最有胆识地系统阐述形式主义核心概念的第一人。”在介绍布拉格学派时,韦勒克的语气则是怀念式的温情的,因为他自己即是“布拉格学派中最年轻的一员”。
《批评史》的写作不是不偏不倚地客观呈现,而是带有韦勒克自身的明显印记,就像许多作家诗人毕生写作一部书一样,韦勒克则将自己所有的思考融入这套书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局部的偏激的结论有可能被另外的语境下的观点中和,因而《批评史》在总体上并不会给人以偏激之感。除了对一些比较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颇有微词之外,韦勒克对于诗人批评家的“信口开河”也颇不能接受,这对于一个数十年接受严格的批评训练的职业批评家来说其实也很正常。比如,他基本是在用讽刺的语气评述俄罗斯诗人曼杰斯塔姆的观点:“普希金的‘一口光华的白齿是俄罗斯诗歌充满阳光之气的字字珠玑’,这种说法能够表达什么意思?”对于庞德,韦勒克的疑问就更多了,他甚至说“庞德对美国知识界不分青红皂白的蔑视,有一点酸葡萄的味道”,不过说老实话在此我分明看到韦勒克嘴里的酸葡萄,庞德看似鲁莽直率的很难经得起严格逻辑考验的批评文章,却是影响力最大的。韦勒克讥刺道:“(庞德)十分推崇戈蒂耶:他在《珐琅与雕玉》中‘达到了无动于衷’,‘无动于衷’对庞德来说‘几乎总是一种优点’。”不过对于庞德的这个观点许多诗人可以迅速地领会,而且认同。但终究瑕不掩瑜,《批评史》行文的清晰和优雅是专属于卓越的文学教授的。
《批评史》涉及到的西方批评著作可谓浩如烟海,翻译成中文的只是其中极少部分,对中国读者而言,《批评史》可以说打开了宝库的一扇大门,许多秘密的珍宝正在黑暗中闪着奇异的光泽。仅就第七卷而言,我特别好奇的有:托马斯·曼的大量批评著作,尤其是《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以及他的晚期批评著作;霍夫曼斯塔尔的四卷本随笔文集;还有就是此前我根本没有听闻过的捷克批评家萨尔达,我被韦勒克如下的评述彻底迷住了:“他(萨尔达)的风格将迥然各异的成分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炽烈的气质:博学的批评术语和抽象的概念与不登大雅的口语、华丽比喻与粗俗讥嘲同时出现的赞颂段落、还有惊人的人身攻击性的引文全都错杂交织。”——俨然又一位庞德?
未经南都周刊许可,任何稿件、图片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李培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