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财经》杂志周一曝光的“山东第一大企业鲁能集团悄然改制,由两家民营企业受让91.6%股权”一事引发轩然大波。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昨天从一位接近国务院国资委的人士处获悉,有关方面已在考虑成立专案组彻查鲁能改制事宜。
| |
像调查德隆一样
据《财经》报道,在内部人严密运筹之下,作为全国电力系统最大职工持股企业———鲁能集团的职工退股已经基本完成,两家位于北京的企业———北京首大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首大能源”)和北京国源联合有限公司(下称“国源联合”)———已获得鲁能集团91.6%的股份。鲁能集团股权的作价依据,为鲁能集团截至2005年底的账面净值,并且减去了鲁能集团向股东支付的2005年度现金红利。以此计算,两家公司收购总价格约为37.3亿元。
报道称,长期以来,在鲁能集团内部除了少数人外,无人知晓是哪两家公司,更不清楚是用什么价格、什么方式转让股权。由于鲁能集团总资产高达738.05亿元,这一不清不楚的股权转让行为被疑为内部人操作,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受此消息促动,鲁能集团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宣布从9日起停牌,等候实际控制人鲁能集团有关股权转让的说明。
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昨天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在接到举报及媒体曝光之后,有关方面已在考虑像当初调查德隆一样,成立专案组来彻查鲁能的改制行为。
“与此同时,国务院相关部委还在制订一份规范全国国企职工持股的管理文件。”该人士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透露,这份文件的主要精神一是肯定职工持股行为;二是要求股权交易公平公开透明,并针对哪些人可以持股、哪些人不能持股分别作了规定。预计今年六七月份,这份文件就将出台。
鲁能案是里应外合?
“目前看来,《财经》所报道的内容属实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确是如此的话,那么说明由三年前中央清理电力行业职工持股所引发的这场改制行动至少在过程中有不透明、不公平的地方,意味着少数人在操纵改制,借国家清理整顿电力行业职工持股的名义,行损害鲁能国有资产、职工权益之实。甚至不排除有人在以鲁能自己的钱来收购鲁能股权的可能。”国内研究职工持股问题的权威人士、上海荣正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郑培敏昨天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如此判断。
他表示,鲁能拥有700多亿的总资产,而按照《财经》的报道,收购价格只有30多亿,这意味着鲁能旗下任何一点小资产拿出来都可能作为收购成本,这和郑俊怀当初收购伊利股权的性质是一样的。
“所不同的是,郑俊怀的行为是监守自盗,而鲁能的案子则很可能是里应外合。”郑培敏说。
他表示,此案凸显了我国国资委托代理体制的弊端。由于大部分股权所有者都不会真正关心企业的经营,因此在改制的大背景下,股权转让行为很容易被少数人控制。
“这一案子的‘曝光’不亚于当年的‘银广夏案’。同时,鲁能案与当初的‘金元帝国’案都发生在电力领域,这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巧合。由于电力行业拥有超额垄断利润,但公司治理也非常欠缺,导致职工持股具备非常好的效益,却乏人监管。”郑培敏说。
新闻附件
山东鲁能集团股权“变形记”
1995年,鲁能集团总公司成立———国有控股。
1999年6月,更名为鲁能发展集团公司———职工持股、国有参股。
2000年5月,山东电力集团向鲁能控股增资,鲁能控股的注册资本达14.8亿元,随后对鲁能集团资产展开收购———100%国有控股。
2002年11月,鲁能有限公司成立,后改名为鲁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1月,山东电力职工集资入股鲁能有限,鲁能有限股权变为电力工会持股31.52%;鲁能物业持股2.42%;此外48家小股东,持股比例均在0.02%到4%之间。这48家小股东是在2002年底的职工持股行动中被改造为职工持股的原三产多经企业,或是为代表职工持股而成立的新公司。随后鲁能有限开始收购鲁能系资产———职工持股企业。
2006年5月,山东省电力工会委员会将鲁能集团31.52%的股份转让给首大能源,其余的46家股东所持有的鲁能集团公司共计60.09%的股份转让给北京国源联合,转让价以2005年底的净资产计算。
2006年5月20日,鲁能有限向恒源物业收购了恒源置业6.67%的股权,成为其100%控股股东;转让价以2005年底恒源置业的净资产为准,作价2049.8万元。恒源置业拥有鲁能系重要的房地产企业———鲁能置业的62.35%的股权。
2006年6月,首大能源和国源计划联合对鲁能有限进行增资扩股,共同增资37亿元左右。由于山东省工商局自2006年11月以后已不允许对鲁能系的公司调档查询,无法确认此次增资是否完成———私人企业。来源:《财经》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