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8日报道了“日本将在海外增100个日语中心”的新闻,并在隔日的社论《欢迎多用软力量做大国竞争》中,针对报道作了进一步的评论。
社论的基调是正面性的,笔者非常赞赏。
古今中外,针对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作的评论,专家学者的专著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 |
从语言洞悉文化
一种语言,往往展现了它的文化。日语所展现的日本文化特征,首先,是它强劲的吸收能力。
两千多年前,日本派出的大批留学生,到当时汉朝的中国,吸收了汉字,使它成为当今日语的灵魂骨干。
此外,近代这一百几十年来,日本大量接触西方文明,也用了日语中的“片假名”字母,以拼音的方式吸收了许许多多欧美的外来语。
比如:雪糕称之为“aisukurimu”,迷你裙称之为“minisukato”,个人电脑成了“pasokon”。如此强劲的吸收力与伸缩性,使日语充满了极其丰富的词汇。
据统计,每年通过“片假名”的发音而被吸收成日语的词汇,就不下千个之多。
其次,日语里保留了许多古字,这些古字,许多在当今华语的白话文里已经没有用了。比如“箸”(筷子)、“几”(桌子)等等,日语忠实地保留了这类古文的词汇,这是日本重视传统的表现。
再次,许多读者或许不知道,当今华文的白话文里所用的许多词句(所谓“词”,既是用了两个或以上的单字接合在一起,表达另一个新的意思),其实都是日本的创造,而过后被吸收到华语的白话文里,通用至今。
常见的例子包括:社会、主义、政党、共产、内阁、警察、银行、图书馆、幼稚园、物理、气压、动脉、统计、建筑、艺术、小说、记者、宗教等等。
究其原由,其实早在1868年日本迈入明治维新时期的几十年间,派了大批留学生到欧洲学习其科技、医学、宪法、铁路、造船等等。当时需要将大量的英,德语等词汇翻译成日语。
因此,“law”就被创造成了个别单字“法”与“律”所合成的词“法律”;“democracy”就被译成“民”与“主”的合成体。
中文日文“你中有我”
相较之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末,忙于应付内忧(太平天国)与外患(列强割据),虽有“戊戌变法”,却可惜功败垂成。直到1895年被发动甲午战争,败给日本而醒悟后,方派许多学生到日本学习,推动了维新。
清末的维新,促成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新文化高潮,当时的学者就地取材,广泛采纳了日文中的许多既有的词句,用于中文的白话文。
以上提到源自日本的华文外来语词句,皆曾收录在有关的词典里。这些白话文词句的渊源与典故,说明了日文里所具有的创新精神。
时至今日,中文里面的“人气”、“写真”等词,也都源自日本。日词的借用,在近20年间方兴未艾。
因而,中文与日文真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看起来,两千年前古文时代,中国是师,日本为徒,而近代的白话文的一部分里,则是日本为师,中国为徒,但是这种孰先孰后,谁师谁徒的观念,在语言上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
语言的意义在于它是否具有包容性。看看当今国际通用的英语,它就吸收并包含了很大成分的拉丁语词汇。就因为其“有容乃大”,英语几乎走遍了全世界。
综观上述,日语所体现的日本文化特质,是它的吸收力、伸缩性,对传统的保留,以及它的创新精神。
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日本的插花艺术(日语为“生花”)所展现的精致与美感,“茶道”所讲究的细腻与礼节,“剑道”、“空手道”所要求的专注与强悍,“大鼓”所传达的节奏与魄力,传统和服所展现的鲜艳夺目等等,相信许多读者并不陌生。
日本饮食文化中带有的清淡而味美,适量而富营养,鲜艳而养眼,更是许多人的最爱。
此外,被喻为“软力量”的流行文化,比如卡拉OK、卡通漫画、电子游戏、服装发型,也都风靡一时。
中华文化方面,难道没有它迷人的一面,值得加以探索吗?难道没有中华文化值得展望与借鉴的一面吗?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其雄伟的魄力,也具其纤细的魅力,更含其精辟的智慧。华族子孙本着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珍惜,如果更能注入创新的精神,去芜存菁,将其美好迷人的一面加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相信也会博得世人的赞赏,为促进人类的和谐作出贡献。(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陈永力为新加坡留日大学毕业生协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