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商务部、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近期发出通知,决定从今年3月1日起,对汽车整车产品(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底盘及成套散件)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这道汽车出口的新门槛,到底会绊住谁的脚步呢?
《通知》规定,申领汽车整车产品出口许可证的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列入发展改革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且持续有效、具备与出口汽车保有量相适应的维修服务能力,并在主要出口市场建立较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
| |
五部委联手提高汽车出口门槛,实质上是为了整顿市场秩序,通过提高出口门槛来促使汽车企业改善产品质量和服务,为“中国制造”的汽车在全球树立良好的形象。2006年我国汽车出口34万辆,其中轿车出口达到9万多辆,比上年增长200%。其中自主品牌汽车成了我国汽车出口的主力军,华晨、吉利、长城等国内汽车厂商早已迈出了登陆国际汽车市场的脚步。在出口形势大好的风光背后,暗藏的种种风险却不容忽视。
一方面,出口企业多,出口量却不大。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汽车出口企业达到1175家,但是其中年出口量仅为1辆的企业竟然有204家。另一方面,“出口越多,利润越少”是我国的汽车出口业务面临的一个怪圈。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5年,每年中国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数量增幅都明显超过出口金额增幅,而2006年前11个月,我国轿车出口8.5万辆,同比增长256%,单价却同比下降了19.5%。利润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无力投入。
此外,由于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影响了中国汽车产品的信誉。2005年发生了一起震惊海内外汽车业的事件。在这年的法兰克福车展期间,陆风汽车在德国权威汽车俱乐部ADAC举办的碰撞测试中,被给予了“在ADAC20年的碰撞测试经验里成绩最差”的评价,该机构甚至用“铁皮罐头”来形容被测试的陆风SUV。虽然之后该公司顺利通过了另一欧洲权威测试机构的测试,并获得了在欧盟国家销售的资格,但毫无疑问,这一事件不仅伤害了陆风汽车,也使中国汽车的整体品牌形象受损。
不久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也给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提出了忠告。“中国汽车商在进入美国等成熟汽车市场前应进行充分考虑,不要贸然行动以免破坏自身品牌形象。”他表示,“中国公司应学习其他国家汽车商进入西方国家市场时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符合自己长远发展的战略,不要把进入美国市场当成一次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