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名牌战略推进工业强省
2006年,全省共有46个市县开展第二轮质量兴市工作,16个地级市出台名牌奖励政策,各级政府重视名牌、企业争创名牌、质监部门大力培育名牌的氛围空前浓厚。经过努力,我省一举获得10个中国名牌产品、36个国家免检产品,超过以前历年总和,取得重大突破,至此我省已有19个中国名牌产品、100个国家免检产品、1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538个安徽名牌产品,全省名牌产品的销售收入达到1983亿元,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实现利税26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56.9%,名牌产品及其企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 |
围绕全民创业深化三大服务
2006年,全省各级质监部门按照省质监局党组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自觉将“以执法为先导”转变成“服务为先”,不断探索实行“一揽子”服务、对口服务、三级联动服务、质企共建等一系列服务方式,着力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跟进服务,着力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着力解决老百姓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广泛开展“三大服务”的过程中,各级质监部门已帮助企业制修订国家标准9项,省级标准729项,帮助1056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530家企业2950个产品获得3C证书,2147家企业通过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65家企业获得安徽省质量奖。
强化民生意识保障两大安全
2006年,全省质监部门为了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关,建立并及时更新了2万多个企业的基本信息及监管情况电子档案,在全省建立454个责任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建立巡查制度,巡查企业2.3万家。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审查发放955张食品生产许可证,1219张非食品类生产许可证。每周发布监督抽查公告,公布了70类产品红黑榜。对问题较多的大桶水、小麦粉等9类食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积极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应对了苏丹红等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加强对全省8.3万台锅炉、电梯、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依法监察,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坚持标准引路发展现代农业
2006年,共制修订111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开发完成了全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数据库,建设了5个国家级、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我省涉农的主导产品、龙头企业获得5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针对我省出口产品特点开展技术壁垒应对研究,积极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加强出口基地建设,有效推动了我省农产品出口。
狠抓节能降耗促进科学发展
2006年,全省质监部门对国家确定的全省153家重点产业和重点用能大户实行跟踪监督检查和节能降耗跟踪服务,通过完善计量手段,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对损失大、效率低的环节重点监控,实现企业节能工作持续改进。目前我省大中型企业已普遍建立计量管理机构和制度,明确了专业管理人员和岗位责任制,共有63家大中型企业获得国家一级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证书,600家企业获得省级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证书,120家企业获得C标志证书,计量工作成为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争创品牌的重要推进器。
加快区域合作呼应东向发展
为了响应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决策,2006年初,省质监局会同省农委与上海市质监、农业部门共同签署了《沪皖食用农产品互认协议》,方便安徽食用农产品进入上海。2006年8月又成功加入长三角苏浙皖赣沪四省一市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体系,明确了四省一市质监部门在质量、标准、计量、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认证认可、打假治劣等工作领域达到“十个统一”,着重建立市场准入的互认机制、质量技术标准一体化的框架体系、打假治劣快速反应的工作机制、统一开放的技术服务市场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为我省企业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增强技术保障打造服务平台
一是借鉴股份制市场化运作方式,全面启动了技术机构的改革,在全省范围内按照特检、纤检、质检、计量和标准研究这五大专业组建联盟,进行资源整合。二是加快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基地建设,打造质监服务社会的科技平台。中心基地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拥有7个省局直属院(所)、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8个省级质检中心和24个重点实验室,技术装备资产过亿元。基地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企业和群众,而且也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技术支撑的强大龙头、社会服务的科技平台、自主创新的研发基地。三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新建了一批区域性质检中心,大大提升了质监部门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铜陵市的国家铜铅锌及制品中心2006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结构封顶,主体工程外装基本完毕。芜湖市汽车零配件检测中心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省煤检中心、省包装印刷产品质检中心、省农机产品质检中心已经批复,正在筹建之中。这些区域检验中心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地方企业,更是大大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效应。
强化自身建设构建和谐质监
一是依法行政迈出重要步伐。省质监局对现行有效的63部质监法律、法规、规章进行了梳理,制订了《安徽省质监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和《行政处罚罚款自由裁量参照执行标准(试行)》,为基层规范执法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严格执行了错案追究等13项行政执法制度,进行了“开门审案、阳光执法”试点,邀请社会人士参加审案,着力提高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水平。在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2006年省级机关行政执法案卷质量评查中,省质监局列第二名。行风政风建设得到加强,全省行风政风位次明显前移。二是政务公开取得新成效。行政审批项目全部进入省政务中心集中办理,省政务中心质监窗口同时获得了2006年“红旗窗口”和“安徽省文明窗口”称号,是仅有的3家省直单位之一。三是“效能建设年”活动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和部门形象有了很大改进和提升。四是全面完成创建文明行业目标。全系统有88个基层局获文明单位称号,其中52家获得市级文明单位,16家获得市级文明行业,3家获得省级文明单位,4家获得省级文明窗口。五是信息宣传工作成效显著。与省内主要媒体通力协作,通过组织“3·15”、“质量月”、公布监督抽查“红黑榜”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了全社会关注质量的浓厚氛围。六是通过加强培训,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完成1694人次的培训调学任务,先后选派10多名干部分别到总局、山东和省政府办公厅、省纪委、明光市政府挂职锻炼。成功举办全省领导干部质监专题研究班,各市县政府分管负责人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共160多人参加,总局6位司长来合肥授课,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省政府副省长黄海嵩亲自到会作重要讲话,研究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