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
第六届华文戏剧节前天在香港揭幕,适逢今年是华文戏剧节发展一百周年,大会特别举行“华文戏剧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一连7天在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戏剧界工作者、评论家与教授学者回顾、总结华文戏剧走过的路及前瞻未来的发展。
| |
华文戏剧节举行期间,有15出来自内地、香港、台北、澳门的多个剧团制作的戏剧上演,包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香港话剧团演出的《我自在江湖》等。
林克欢关注消费文化
林克欢发表的论文题目为《历史的机缘与选择的可能性》,他指出“在商业消费的时代,剧团在满足当代观众的消费意欲的同时,如何继续进行艺术的探索和试验,及如何保持其人文关怀、文化品味及社会角色,是剧坛面对的一个大难题。”
林克欢又指出,另一个华文戏剧发展的新阶段,是两岸三地在人才、市场和文化上的整合,例如早几年进念·二十面体与国家话剧院还有台湾演员合作的《半生缘》,在台北、上海、北京、香港演出,效果很好。林克欢表示,虽然整合的初期可能要赔钱,但两岸三地人才、市场的整合,是未来华文戏剧发展的一条出路。
荣广润谈沪话剧生态
荣广润以上海话剧中心的状况,分析“新世纪上海的话剧生态”。他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上海曾有过一场演出仅有7名观众,演出结束后演员痛哭的记忆。到2000年后,上海话剧才稳步复苏。而近年上演剧目中受欢迎的作品有《商鞅》、《正红旗下》、《艺术》、《长恨歌》、《www.com》等。商业剧、严肃剧、实验剧并行发展,其中,都市时尚话剧《www.com》在2000年一年内演出了42场,其后每年都有重演。他指出,在现今泛娱乐的环境下,话剧艺术中心也走商业性小剧场的路线,制作节目包起整个小剧场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