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汽车专业博物馆今在沪开馆
汽车,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的代步工具、划时代的发明,还是民族的崛起?在今天开馆的上海汽车博物馆里,你也许能找到答案。昨天,记者提前来到这家坐落在安亭汽车城的我国首个汽车专业博物馆,领略百年汽车的风采。
| |
“发明的过程比发明的结果美好千倍。”在“探索与诞生”展厅的入口处,卡尔·本茨的名言引人深思。1885年,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卡尔·本茨经过反复实验,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一号”。
然而,在那个马车代步的时代,汽车在人们的眼里简直就是个“无用的怪物”。在“奔驰一号”身旁播放的短片中,为了回击社会舆论的讥讽,本茨夫人贝尔塔和两个儿子一起驾驶着奔驰汽车一口气开了144公里,质疑汽车的人从此没了声音。
走着走着,转眼工夫,汽车进入量产时代。这里的“大明星”是结构简单的福特T型车。别看它身材小巧,但“五脏俱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有了流水线和标准化部件,造一辆T型车居然只要短短93分钟。从“方头方脑”到“圆头圆脑”
早期汽车的“方头方脑”让现代人多少有些不习惯。实际上,设计师们也逐渐发现了这种外形的缺点。20世纪30年代,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启发了汽车设计者:流线型外观能有效降低汽车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从而提高行驶速度。于是,汽车外壳开始由方变圆。
瞧,时速290公里的法拉利“泰斯塔罗萨”跑车,拥有一身硬朗而充满活力的“运动气质”。虽然此时的它正静静停在圆弧形“跑道”上,但在观众看来,好像随时准备上路狂飙。身后,一辆绿色的“甲克虫”憨态可掬地“趴”在展台中央。信不信由你,这款二战后由德国大众恢复生产的车型,是迄今为止销量最多的汽车,其拥有者大多是被它那“圆头圆脑”甚至有点“卡通”的外形所折服。从记录历史到艺术典范
天空、道路、急速后退的风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车窗外“三段式”画面,在主题展馆的走廊里不断呈现。只不过,这里的“窗外风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汽车工业发展史。“梅塞德斯”的传奇故事、前轮驱动的发明、MPV和MINI的流行……只要将液晶屏依次移动到某个时间节点,那个时代的汽车故事就会自动呈现在你眼前。
除了历史,很多时候,汽车带给人们是一场视觉盛宴。走上二楼,35辆经典古董车在轻纱薄幔间显得熠熠生辉。这些出厂30年以上的古董,有着很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不少还成为现代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在众多大牌古董车中,记者突然发现了一个“异类”——一辆圆乎乎的红色面包车。虽说不是名家之作,但它确是世界上第一辆面包车,据说当年真是用来卖面包的。
实习生杨婧 本报记者 任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