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5日发布消息称,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
中国外汇储备迈上万亿美元大关意味着什么?外汇储备增长的主力是谁?究竟如何来管理?冷静看待:机遇与风险并存
“一个家庭需要存放一点零花钱,以备不时之需;一个国家需要储备一点外汇,以备不时之需。这个钱多了浪费,少了不行,得适度。”一位经济学者形象地指出。
权威部门认为,毫无疑问,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保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保障国际支付、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以及满足国家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抵得上我国近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财富积累和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不到30年时间,就增长了近6000倍,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1万亿美元巨额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彰显了我国足以影响世界的经济实力。自2005年7月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国在外汇管理方面的任何动作,都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大的反响。
与日俱增的中国外汇储备在吸引世界关注的同时,也为一些国家提供了压制中国贸易的口实,可能会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突破,更容易触动国际上早已绷紧的这根“神经”。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易宪容说:如果用平常心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增加是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重要标志。1万亿储备如果让有13亿人口国人来摊分其人均持有是十分有限的,即每人不足1万元;中国是一个转轨型的庞大经济体,所面临的风险与经济波动肯定比小经济体要多、要高。
经济学家分析,外汇储备充足是好事,但过多也会变成一把双刃剑。如果外汇储备构成不合理或者增长超过适度区间,就不可避免地降低资源使用效率,甚至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谨慎使用:不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这笔钱可以花吗?如何花?
一些学者大致建议如下:进行“海外购物”,购买高技术及设备或相关物资;建议“国内直补”,或划拨社保基金,或用于改善国内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等,认为这样的支配比单纯投资美国国债等更划算。
按照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企业和个人手中不允许存有政策允许范围之外的外汇,在国内如需使用,也需要将美元等外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消费。为购买以各种形式(外贸企业的创汇收入,外商投资等)而涌入国内的外汇,央行必须发行债券或多印钞票,从而大量放出基础货币。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提出:外汇储备是人民银行持有的外汇资产,但是人民银行本身只发行人民币,并不发行外汇。当出口商、境外直接投资者或其他外汇持有者与央行结汇时,央行必须用发行人民币的方式从外汇持有者手中换取外汇。而发行的人民币是央行的负债。
有海外学者认为,尽管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资产,但支撑这一资产的其实是央行的负债。央行可以用美元来购买美国国债等资产,或者像过去一样换取大型国有银行股份,这与其他大型金融机构将所持资产用于投资没什么不同。但将外汇储备用于政策性用途,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因此,外汇储备使用起来必须慎之又慎,不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新华社记者 陈芳 王宇 王立彬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当务之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的外汇储备为何增长如此迅速?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毫无疑问,贸易顺差是储备增长的主力。
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5年,我国贸易出口、进口累计分别为2.4万亿美元和2.2万亿美元。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出口、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三位。去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增至1099亿美元,同比增长60.4%。
有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赚取的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这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而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取得了加工贸易利润的较大份额,还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获益,我国只得到很小比例的加工费收入。
扣除来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顺差外,我国其他贸易方式总体上还处于逆差。我国虽是外贸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算不上真正的贸易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