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东亚合作历程中的特殊年。东盟迎来40周岁生日,“10+1”和“10+3”合作刚满10周岁。1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出席在菲律宾召开的一系列东盟峰会及第二届东亚峰会。温总理此行,可谓“东亚和谐之旅”。
| |
主导者:东盟
解词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成立。成立几十年来,东盟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
在东亚合作中,东盟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10年来,东盟一直稳坐在驾驶席上,掌握着东亚合作的大方向。这个大方向就是建立东亚共同体,首先是东亚经济共同体。作为第一步,是要在不远的将来,建立起东亚自由贸易区。目前,中国率先与东盟启动了双边自由贸易区进程。日本、韩国也分别与东盟签署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东亚合作已经开启了较好的局面。
东盟将长期担当主导东亚合作之车的“驾驶员”,它为东亚合作设计方向、左右进程、协调关系。东亚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导致东亚大国均无法主导东亚合作,只有“不是任何大国的潜在竞争对手”的东盟,能成为各大国共同接受的主导者。
主框架:东亚合作
解词东亚合作的共识是开放、包容,即“开放的地区主义”。但如何开放?对谁开放?怎么开放?仍是关键问题。参与东亚合作的各方应该认识到,出于多赢的考虑,着眼于建设“和谐东亚”与“和谐亚太”,东亚合作是必然选择,但不是惟一的选择。一个相对成熟的东亚合作,应该进一步与更广阔的亚太地区相结合,实现跨地区的共赢。
按照东盟的设想,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这3个“10+1”将联合构成未来的东亚共同体。10年来,3个“10+1”在进程上出现了差距。中国+东盟成为东亚合作的最有力推动者,堪称支柱。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进程走在前面。韩国和日本虽然也在努力,但国家意志和自身条件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两个自贸区的进展。好在受到中国与东盟关系不断进展的刺激,他们正在加速与东盟谈判建立自贸区。
中日韩合作是东亚合作最终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比较而言,中日韩所代表的东北亚合作,在机制建设上远远落后于东南亚的地区合作,而且最容易受政治因素的制约。譬如,2005年中日韩三方峰会因日本问题而未能举行,引发国际舆论一片悲观。去年10月,中日双方为改善和发展关系创造了条件,今年的中日韩峰会随之解冻。
相对成熟的“10+3”机制是东亚共同体建设实实在在的平台,是主渠道。而东亚峰会显然还处于最初的探索阶段,是战略对话的务虚平台,是“10+3”的重要补充。对于今年的“10+3”峰会,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崔天凯说:“中方将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东亚合作的思路和主张,强调以2007年“10+3”合作10周年为契机,做好未来战略规划,进一步巩固“10+3”在推进东亚合作、建设东亚共同体进程中的主渠道地位。”这就非常明确地点出了中国对“10+3”合作的立场。
中国前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曾指出,区域内外国家的关系是影响亚洲区域合作的八大关系之一。譬如美国,既非“10+3”成员,也无缘东亚峰会,感觉被排斥在东亚合作进程之外。为此,布什总统在去年提出建立“亚太自贸区”的构想。有日本媒体评论说,美国此举的真正目的是介入东亚经济合作,塑造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新秩序。
主渠道:10+3合作
解词是指东盟10国领导人与中国、日本、韩国3国领导人举行的会议。“10+3”确定了八个重点合作领域,为此已经建立了八个部长会议机制,包括外长、经济、财政、农业、劳动、旅游、环境和卫生部长会议。
东亚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但在区域合作、经济一体化上起步较晚。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将东亚13个国家聚集到一起,大家意识到,东亚必须要有自己的合作机制,才能共同抵御危机。在东盟的倡导下,10+3框架建立起来了。东亚自此结束了没有区域合作机制的历史,迈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10年来,在东亚各国的共同努力下,10+3机制逐渐完善,从非正式到正式化,从经济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拓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更重要的是,在10+3框架内,还建立了中日韩领导人三方会晤机制,从而使东亚合作形成东盟10国、东盟分别与中日韩双边(即3个10+1)、中日韩三国以及东盟与中日韩(10+3)整体共4种合作机制并存的格局,这对推动东亚合作非常有利。
当前,东亚及周边的区域合作十分活跃。从2005年起,又出现了东亚峰会,这是一个新的区域合作平台,其成员除10+3外,还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和新西兰,即10+6。东亚峰会目前还只是一个论坛,其目标、内容尚待各方讨论。10+6不是10+3机制的扩大,更不能取代后者,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机制。东亚地区的合作,10+3是基础。东亚峰会作为跨地区论坛,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而对于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建设东亚共同体来说,10+3仍是主渠道。
推动力:10+1合作
解词是指东盟10国分别与中日韩3国(即3个“10+1”)合作机制的简称。“10+1”确定了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即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
一直以来,东盟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缅甸以及中国、韩国主张,东盟“10+3”应该成为东亚一体化建设的主渠道和中心,东亚峰会则以对话论坛方式作为“10+3”的补充,作为推动东盟“10+3”主渠道的举措。但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认为东亚峰会与其同等重要。各国又都非常重视各自与东盟的“10+1”。
从研究角度看,“10+1”是在更加具体的层面上进行合作,如中国和东盟会避免在“10+3”框架下难以解决的问题,把合作更加具体化,更加双边化。
成果篇
关于中日韩关系
三国五点共识
加强三国领导人交往,保持现有“10+3”框架下三国领导人会议机制,三国领导人可视需要轮流在三国举行不定期会晤。
建立三国外交高官定期磋商制度,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妥善处理彼此关切。首次会议将于今年在中国举行。
促进贸易、投资和能源合作。启动三方投资协议谈判,探讨建立三方质检磋商合作机制。
加强经贸、信息产业、环保、人力资源开发和文化合作,将财金、科技、卫生、旅游、物流、青少年交流确定为新的合作领域。
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三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确定2007年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中方将于今年主办以中日韩为主题的第九届亚洲艺术节。
关于东亚合作方向
温家宝提出三点主张
东亚合作应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合作。
东亚合作应是促进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合作。
东亚合作应是尊重社会制度和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发展的合作。
关于能源安全
签署宿务宣言
共识全球矿物能源储量有限,世界石油价格起伏不定,环境和卫生状况正在恶化,强调“有必要制订适合各国国情的能源政策和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可再生的生物燃料和水力资源将成为国家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申本地区国家将共同努力,确保地区能源安全。
目标改善矿物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效应;通过强化有关能效和节能计划、利用水力、扩大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生物燃料的生产或利用以及有兴趣的国家开发民用核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营造开放和具有竞争力的地区和国际市场,致力于在各个经济层面提供价格上可承受的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私营部门的更多参与,寻求和鼓励针对能源及基础设施开发的投资。
措施推动更为清洁和更低排放技术的开发,以实现矿物能源的持续、经济使用;鼓励生物能源的使用;强化有关能效和节能计划,加强国际合作;自愿设定各国提高能效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通过创新融资机制提高可再生和可替代能源的效能,并降低成本;通过对东盟电力网和跨东盟天然气管道等本地区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确保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探索可能的战略能源的储备模式;促进煤炭清洁使用、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和旨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环境合作。
关于“10+3”合作
温家宝提五点倡议
加强战略规划。
深化经贸与财金合作。
推进安全合作。
拓展社会文化合作。
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力度。(综合新华社电)(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