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所学校,它在全国各大城市130个社区和街道落地开花,近有江苏、浙江、上海,远至山东、新疆、香港、澳门,到2005年止,约有13500名大学生担任它的校长和教员,服务人数近7万名,最小的学员只有4岁,最年长的学员是106岁的老寿星——这所学校的名字叫作“爱心学校”。
爱心学校源于上海师范大学的一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994年暑假创办之初,它只是校团委在上师大校园内举办的一个劳模子女夏令营。1995年,上海地区就出现了10个类似的中小学生暑期学习班,它免费向社区开放,成为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假期的场所,这一年它被正式命名为“爱心学校”。其办校理念是“三心”: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
举办爱心学校是上海师大学生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的方式,校团委副书记张益告诉记者,每年进校的新生中就有70%~80%报名参加爱心学校,从大一做教员干起,不少升上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能够担负起校长的职责了。
而更多的学生放弃了假期出游、充电或打工的机会,默默奉献给了爱心学校。他们虽然付出了很多,但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更多。
旅游学院的杨艳就是被爱心学校改变命运的学生之一,1999年她就成为儿童福利院爱心学校的教员,几年义教的经历让她与孩子们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毕业后她选择到儿福院从事孤残儿童工作。在爱心学校里,她和孤残儿童们一起玩耍,给他们上课。工作在照料孩子的第一线,杨艳感受到保育员的艰辛,更体会到给孩子传授知识的快乐。
现任儿福院团委书记的杨艳说:“一批批爱心学校的上海师大学生毕业、一批批新入学的大学生又补充进去,人员在变,不变的是爱心的传递。”
每一个爱心学校对于教员和学员来说都是与众不同的,它们有的是为孩子培养书画兴趣而设、有的为学生辅导功课、有的是教授下岗工人再就业技术,还有的为退休老人讲解养生保健知识。
其中有一所特殊的学校,它只有一位学员,却有八名教员。相菁辉的童年几乎是在病房和手术室里度过的,虚弱的身体使他无法正常入学,尽管在家自学了小学一到四年级的课程,相菁辉的语文和英语基础都很弱。得知这个消息,上海师大8名学生在短短一天内成立了一所特殊的爱心学校——“相菁辉同学爱心接力小组”,专门为因患病而失学的14岁男孩相菁辉一人而设。从学员们保存至今的照片上看到,相菁辉被大学生们环绕着,胖嘟嘟的脸上充满是灿烂的笑容。
爱心学校把爱心洒播到孩子们的心灵,当孩子们长大,他们也加入了传递爱心的行列。1999年担任爱心学校教员的杨赟在1995~1998年就是爱心学校的志愿者。高中三年,杨赟听说社区来了一些大学生做义务教育,就志愿帮忙:写会标、组织会场、当“兼职”小老师……看到大学生哥哥姐姐对爱心学校的投入和热诚,他在报考大学的志愿书上坚定写下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
大学第一年,杨赟就从一名志愿者转变为一名组织者和教员,他开始懂得爱心学校并非完全建立在一腔热情之上,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要延续半年左右——从每年二月开始准备教学方案,三月组织招收教员,四五月进行培训,六月进入最后筹备,到七月才能开办学校。
毕业后担任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辅导员的杨赟这两年也没闲着,他继续筹备组织着学院的爱心学校,一年也没拉下。从高中生志愿者,到大学生教员,直至辅导员组织者,杨赟的爱心学校经历已经整整十二年。“十二年来,我是伴随着爱心学校一起成长的,它帮助过我的学业,也改变了我对人生的选择。”
说起爱心学校的故事,整整一本书也说不完,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平凡又动人,每一所爱心学校都是那么特别:高墙内的爱心学校、工读生爱心学校、家政女工爱心学校、网上爱心学校、助盲爱心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爱心学校、村妇计算机爱心学校……
而它的学员也被深深感染,阳光爱心学校的张舒奕小朋友称自己是“一条小鱼”,爱心学校的老师为他“增添了条尾巴”,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已有三年爱心学校“学历”的老学员李一菲同学非常自豪地说,“在爱心学校,可以学到本领,又可以学到好品质,特别是让自己也拥有了一颗美好的爱心。”
学员家长也写来感谢信:“爱心学校让陌生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希望爱心学校永远办下去。”
办一所爱心学校不难,难的是坚持了十三年,上海师大新闻中心主任李希萌如是说。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爱心学校连续办到第十三个年头呢?
“因为爱心学校在社会上倡导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营造了一种人人学习的气氛,体现了公平的办学理念,填补了青少年假期教育的空白,同时开辟了大学生培养的新途径,也塑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优秀品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威宜说,这六大方面正是爱心学校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得到高度社会评价的内因。
本报上海1月16日电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