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人民币汇率升值最强有力的反对者商务部的态度发生微妙变化,人民币汇率今年可能大幅升值,商务部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被市场作出如上解读。
这份题为《外经贸发展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挑战》的报告,虽然一如既往地强调人民币汇率应适度升值,否则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不良影响,但引人注目地调高了升值幅度,指出“自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5%,既反映了市场走向,又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
| |
看来,在中国贸易顺差持续高涨、人民币升值压力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各方业已达成共识,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区间成为疗治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良方。这实际上意味着,目前依靠低端外贸产品出口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的巨额外贸顺差有点像垃圾食品,虽然热量丰富方便快捷却不能常吃,事实上,外贸顺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性症候的丛集之地。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了2002年以来年度增幅不低于20%的高速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外贸顺差打破了去年创造的年度纪录,达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
但央行去年第三季度的金融报告明确提醒数据下潜藏的低质风险,我国顺差的取得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我国从巨额顺差中所得利润极少,只有很少比例的工缴费收入,通过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方式成为亚洲国家向欧美等地的间接出口通道。我国企业失去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自主创新能力,甚至品牌。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拥有商标的企业不足40%,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这样低质的出口产品仍然维持了如此之高的贸易顺差,其原因只能来自于对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的人为压制。
改革之初,为了进行原始积累、保证外汇增长和就业,我国以降低自身经济质量为代价,冒着引发贸易冲突的风险发展大力外向型经济,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内耗极大、四处树敌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不仅会加重中国经济的内部结构性失衡,还将因为忽视环境、劳动者的保障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同时引入世界范围的流动性过剩,将风险从企业、资源等方面延伸至金融与资本等市场。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已经逐渐显现。
当然,由于我国对出口依赖过深,难以进行一步到位的汇率市场化改革。据谢国忠预测,靠推动内需、城市化调整中国经济结构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中国的汇率彻底市场化所能拥有的时间。虽然汇率改革不能一步到位,但从经济健康与人民福祉考虑,我们现在应有步骤地为汇率市场化做好准备,直至过渡到市场化的汇率机制。
反对汇率市场化的人士常常忘记,一国的经济发展应首先立足于国内,无论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否存在,压力有多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只能有两个标准,即是否有利于本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福祉。以往我们曾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有意抵抗外界压力,认为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不应向外界压力屈服,这实际上是内心虚弱的表现;二是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区间扩大将严重挤压中国企业的出口空间,进而产生国内严重的就业问题,损害正在推进的城市化进程,这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发展能力不自信的表现。
去年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而中国外贸出口仍然取得佳绩的事实,给有关决策层吃了一颗定心丸,使他们的汇率弹性容忍度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改革推进至深水区已使刚性汇率政策成为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之举,其风险与成本与日俱增,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有关方面达成了共识。
强经济国家必有强货币,反之亦然。中国经济走强,人民币必然会成为自主定价的强势货币,人民币汇率弹性区间加大正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