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在利用期货市场加强石油安全方面一直有所欠缺。早报记者近日从一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在上周于北京大学举行的一次内部研讨会上,有关方面已在考虑把香港纳入中国打造石油期货市场的备选城市之一,此举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 |
内地交易所条件不足
由于国内缺少石油期货品种,一些与石油相关的大型国企只能到海外做套期保值,而“中航油事件”发生后,企业在涉足石油期货领域时更为谨慎。一个明显的例证是,这两年国际油价一度暴涨,国内航空公司大都蒙受巨大损失;但相比之下,国外航空公司大多通过石油期货进行了套期保值继而稳定了利润。
对于石油期货,内地交易所的态度一直十分积极。此前有报道称,上海期货交易所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石油期货申请,上海石油交易所也计划推出汽柴油等品种的中远期现货合约,此外还有消息称大连商品交易所也在积极研究石油期货品种。但由于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上述计划或迟迟未获批准,或缺少推出条件,各大交易所至今仍距一个真正的石油期货市场相去甚远。而去年开业的大连石油交易所受制于规模、定位等条件难当重任,另一家有资格成为定价中心的华南石化交易中心则仍在筹备过程中。在上述背景下,此次北大研讨会上透出的讯息无疑对云山雾绕的市场是一大冲击。
为什么选香港?
“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石油期货市场。而在北大召开的这次内部会议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在香港建这样一个市场:首先从成品油期货开始,再延伸到原油期货。而这么做的理由就是香港的监管是全国最好的。”上述知情人士对早报记者说。
据了解,这次内部研讨会除了邀请业内专家外,也有不少香港的重量级人物出席,包括香港金管局的高层。更引人注目的是,国家发改委也派了官员参加会议,由此给坊间带来诸多联想。
“尽管上海已有了石油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但监管力度和经验的不足,加上国际化程度的滞后,都制约了当地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该人士表示,在发达国家,一个统一、正规、完整的石油期货市场应该包括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应该容纳包括原油、汽柴油、液化气、天然气等各个类型的石油期货品种。但上述两大交易所短期内显然很难具备这些条件。
在他看来,一个真正国际化的石油期货市场应该能吸引各种类型的石化企业及航空公司、运输公司等有套保需求的机构参与交易,而且不应只限于短线交易,更应着眼于长线交易。只有把中国的石油供需体制纳入到国际长线的供需体制中去,才能真正让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入选可能性极大
他告诉早报记者,监管层目前已在认真考虑在港构建石油期货市场的建议,而且赞同的可能性很大。“其实,国内证券市场已从大型蓝筹H股‘海归’中尝到甜头,监管层对香港资本市场的信心也由此大增。他们相信,香港规范的监管体制加上内地的交割能力将有助于在当地建立亚洲的燃油期货交易中心。”
目前,香港并没有商品期货市场。在1977至1980年期间,当时的香港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其后于1985年改组为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曾推出四种商品期货合约,包括棉花、原糖、黄豆以及黄金。但由于当地及国际参与者的需求不大,这些合约其后在1981年至1999年陆续停止交易。
而在刚刚公布的一份有关香港配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发展报告和建议的“行动纲领”中,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内地耗用大量资源,如石油,而现时相关商品的期货合约主要在海外市场买卖,建议肥水不流外人田,把有关交易带回本港,借此跟进推展商品期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