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余杭区南湖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发现一处对研究古人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古代“原生态遗址”,表明古人类在恶劣条件下,改造环境谋求生存,与恶劣条件抗争,具有战胜自然能力。
专家介绍,发现的木构遗迹,沿河道走向,有相距约2.5米的两排木桩,每排长10多米,各有20多根粗细在10到30厘米之间的木桩。其中有两个木桩上端有明显的加工榫槽。两排木桩排列整齐有规则,中间还隔有木板,填充结实土层,由人工夯实堆积,结构奇特。
这些木构遗迹,既不是房屋,又不像水利设施。附近一位老村民说,看结构有点像现在做黄烧纸的作坊。究竟是什么遗址?目前,还是个谜团。
遗址内发现由人工营造的红烧土层、木构遗迹,各类生活用具,和螺蛳壳、蚌壳等生活废弃物。经初步分析判断,这处遗址迄今至少有四千年历史。但究竟属商代还是新石器时期,有待考证。
南湖被誉为“聚宝盆”。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不少遗物,有不同时期的陶器、石器和骨器,还有大量陶器残件、器盖等。从器物年代分析,时间跨度很长。其中有一件陶鼎基本完整,直径20多厘米,高约25厘米,外表红衣,内有隔档,可用来放置蒸食物,下部有一小孔,在烧蒸时可以加水。专家说,从这一细节看,古人在生活中很会动脑筋,已经非常聪明。
通讯员 唐永春 记者 李苾罡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