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以色列民众之中,进行深入采访
2006年7月27日,几名穿着防护服的以色列救生员参加国防演习,以色列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国防演习。
“现在有一个中东大国明确公开地要把我们消灭,我们怎么能不担心!”1月11日在北京与中国媒体高层见面的早餐会上,来华访问的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说的这句话给当时在场的《环球时报》记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
提及伊朗,笑容就会消失
漫步在以色列的经济中心特拉维夫市街头,很难想象到“威胁”二字。与其他国际大都市一样,这里的生活紧张有序,大街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头攒动。然而只要提及“伊朗”,笑容便会从人们的脸上消失,浮现而出的是不安与小心翼翼的神情。任何关于伊朗的对话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尽快结束,虽然都知道难以置身事外,但暂时还是想将其忘得干净。幼儿园教师阿哈莉用一连串的“不知道”回应关于伊朗威胁的提问。“伊朗,”她倒吸一口气说,“我不了解这个国家,它离我们好远。”边说边眺望了一下远方,似乎想分辨伊朗的位置。“我不知道该如何说,任其发展会很危险,可是如果现在进攻便会带来战争,我们进退两难。”这时阿哈莉竟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两步。但愿这个问题没有影响她一天的好心情。
一位在书店工作的单亲母亲也选择同样的方式,希望回避这个被媒体渲染成迫在眉睫的威胁。她自称对伊朗问题毫不关心,“伊朗威胁,还有别的什么威胁,已经谈了几十年了。我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上面,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她说她正打算和一个单亲父亲组成一个新的家庭,说着说着就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总之,我愿意乐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以色列总是与美国交好,相信它们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家公司的职员戴维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伊朗是一个保守的宗教国家,越封闭就越狭隘,反对来自西方的任何东西,然而越狭隘就越危险。伊朗是危险的,我不是指它的人民而是它的总统。不难想象如果伊朗拥有核武器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那将是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刻,我们必须阻止它。”即便如此,戴维也表示不赞成展开一场战争,但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一位来自以色列南部城市埃拉特的名叫特里的年轻人说:“伊朗计划要消灭我们。我觉得,我们用任何手段消除对我们生存的威胁都是现实的。规则出于必要,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想象的。”
对于发动战争,另一位以色列人则显得忧心忡忡:“伊朗人会全力报复的。上帝知道他们为此已经准备了多久。与他们的报复相比,最近真主党的报复行为简直就是小儿科的水平。所以,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身为心理学家的米哈更是列出反战的一系列理由,“战争绝不是高明有效的手段,看看伊拉克的现状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此强大的美国都身陷其中,再来一场战争绝无益处。如果没有思想上的改变,任何形式的改革在伊斯兰国家都不会成功。”
“战争总动员”的感觉扑面而来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以色列与伊朗曾同为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支柱,两国一度结成盟友,不但在政治上走近,在经济上特别是在石油贸易方面双方合作密切。但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两国中断了外交关系并开始为敌,伊朗已故宗教领袖霍梅尼曾声称:“终有一天,巴勒斯坦人将除掉他们的侵略者。”自那时起,在伊朗的犹太人开始移居国外和移民以色列,其中一些知识界精英逐渐成为现今以色列的伊朗问题专家。
20多年来,以色列对伊朗这个潜在敌人的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止,但成系统、有建制地设立专门伊朗问题研究机构还是在2005年伊总统内贾德上台以来对以色列发出咄咄逼人的叫阵之后。去年4月特拉维夫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成立,今年新年伊始海法大学伊朗及波斯湾研究中心也宣告落成,而这一年多时间里,以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均纷纷加大了对伊朗问题的研究力度,研究报告一份接着一份,以色列的伊朗问题专家也异常频繁出现在各个研讨会上。《环球时报》记者在以色列不断地参加以色列政府、军方、民间学术机构举办的各种关于伊朗威胁的报告会和研讨会,亲身感受到以各界对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担忧。
进入2007年,以色列国内及西方媒体开始纷纷大力炒作以色列今年将可能对伊朗采取的军事行动和各种相关动向,“伊朗核威胁”这个关键词持续高烧且热度不断提升。这两天,以色列各学术机构关于伊朗问题的国际、国内研讨会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媒体也一刻不停地跟踪造势。记者在此间参加的任何新闻活动,几乎都是言必提伊朗。专家的意见毫不含糊:“武力解决伊朗核威胁未尝不可”。伊核问题早在2003年即有报道,然而在西方与伊朗谈判时,此类研讨会并不多,如今如此密集的相关研讨会和舆论造势,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场“战争总动员”。第[1][2]页
|